郑碎孟
中国国际文化交流中心理事
郑碎孟,是国画大师姚治华教授的研究生,书法师从沈鹏先生。曾深入三峡十年写生,被业内人士称为“三峡画笔”。一九九一年加入中国书法家协会湖北省分会,现为中国国际文化交流中心理事,湖北省书画家协会常务理事、世界联盟交流协会中国总会书画院院长、中联国兴书画院创作部部长兼秘书长、中国社会书画院艺委会委员。其作品在上海博览会及美国、韩国等地展出。代表作《三峡飞瀑图》悬挂在湖北人民政府大厅内。
社会任职
1994年 录取为中央美术学院 姚治华教授山水画硕士研究生
中国青年书法研究会研究员湖北省书法家协会会员
国际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
国际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湖北省书画研究会常务理事
青莲(李白)书画院副院长
北京中联国兴书画院(百名将军、百名部长、百名书画家组成) 创作部部长兼副秘书长
科研成就
访书画家郑碎孟“丹青自有才人出”
蔡元培在创立国立艺术院时曾对于艺术在人生命中的作用定言为以美育代宗教。中国自古对于艺术的态度是其对人的教化作用,中国画也因为儒家文化体现出温厚醇正和道家淡漫洒脱的特点。李唐的山水古卓劲拔,范宽的溪山行旅图,山峦仁静质厚,南宋马远,气质恬淡,晚明董其昌温润有气,这些古卷展现中国文化中一脉相承的艺术渊源,也体现着传统画家对于历史文化的理解和传承。“以美育代宗教”,是谈人的价值观的,我们谈画家作品,也常谈画家风骨。艺术家的个人性情和品格都对艺术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而画家在艺术的浸染中也逐渐有了美育熏陶下的人格魅力。
郑碎孟先生出生于书香门第,他的祖父父亲和堂哥都善丹青。他在极年幼时喜爱绘画,常常伏于案旁看祖父挥毫,六岁时开始学习传统绘画,最初临摹《芥子园画谱》,后来又一直跟随大他十八岁的堂哥郑中才先生研习画艺,郑中才也是国内著名的人物画家。郑碎孟先生从六岁时就开始将勤奋和悟性作为自己的绘画准则,曾经连续三十六小时习画不间断。绘画艺术在宋代达到顶峰,尤其在南宋迁都到临安后,臻于精致境界。山水育人,也辈出文人墨客,郑碎孟是浙江乐清人,他从出生就在这里接受传统文化的滋养,也承袭了乐清人务实朴拙的专研精神。
峡江晨雾
画家郑碎孟郑碎孟说四十年来他没有一天停过画笔。对传统的敬重是他一直坚持的动力,传统恰恰是沿袭千年的内在精神,这也符合郑碎孟先生外化的精神气质。
初次见到郑碎孟的人都觉得他十分腼腆,言语不多。提到画作也十分谨慎,并没有对自己的每幅作品做过多的阐述,只是说功力又有些不同。问到对当代很多绘画的看法,郑碎孟先生一再不语,最后说“书画应该从传统中学到一定程度再变出来”。对于传统的这一态度在郑碎孟的生命中体现无疑。他绝不急于求成,从六岁开始临摹芥子园画谱,在少年时临摹李可染,唐伯虎;后来又分别用数年临摹石涛傅抱石张大千。在考入中央美术学院研究生后,师从姚治华教授(李可染先生弟子),又潜心学习黄宾虹郑碎孟先生称其最爱的画家是李可染。
我们明白要有自己的东西是很难得的,艺术家是这样一些人,他们注定是孤独的,在茫茫中追寻古人又要在变化中找到自己的语言,他们的创新是深厚的。
武艺与画
郑碎孟先生不喜谈自己,展开他的《三峡全景图》,他说这里有一点像张大千,那里有一点像傅抱石,他自称是一个学生。至今求学不止,他遍访名师,得到中国书法协会主席沈鹏的欣赏,亲为他题词“郑碎孟书画展”。
在三峡游轮上,郑碎孟常展示他的武艺,一跃腾空一点六米的武术动作让外国游客惊叹。他的祖父告诉他,如果你小时候将武练好,以后如果有人让你写大字你也不会怕。正是这样的启蒙和远瞻,使郑碎孟先生从五六岁开始习武。笑言他年少时想做侠客,所以练武尤精,为练轻功每日沙袋绑腿长跑长跳,青年时从三楼跃下,毫发未损。武术讲气的运用,力的收放,郑碎孟后来住在武当山上,每天在山林间习武,不是寻找笔与自然的和谐,也不为法与山水的契合,而是在寻找自我与自然的关系,通过武术在身体内的气与力的流动,郑碎孟在几年山林隐匿中慢慢感受到内在气韵与绘画气韵的融会贯通。
早在南北朝齐梁年间,在《古画品录》中谢赫讲六法。最高境界是“气韵生动”。这一艺术准则一直有各派学者存疑,近现代的钱钟书在文论中将六法断为:“气韵,生动是也”。研究至今没有确切的定论,但是为我们理解中国山水画的品评提供了更丰富的见解。正是这样的争论丰富了画论,而历史中的画家也因此又丰富了绘画。没有定论的六法本身,足证气韵二字难解。讲书画,何谓气韵,境界仰止。郑碎孟像求索的学生一样慢慢而有耐心得努力去接近这一难题。不同人有不同的方式,郑碎孟在谈书画时谈到气韵,谈武术亦然。
山水与岁月
今人讲唐人喜做游侠,拿着剑到处走,所以称既游且侠。郑碎孟虽已过儿时侠客梦的年纪,依然在四处游,且携笔而游。他去过很多地方,体验过不同的情境,追寻先人的足迹。在黄山,在沙漠,在西湖,在新疆,在上海画外滩,在蒙古喝酒。诗人读过的诗使他成为这样的诗人,作家的独特小说观来自他读过的小说,如果要读懂郑碎孟的画,就要知道他去过的地域,见过的山水,才能了解他心中的山水。
他在三峡住了十年,只为了画出心中的三峡山水。
我们对真意的体验来自陶渊明,而郑碎孟的体验来自真实的山水。每天早晨,郑碎孟会在游轮上醒来,看到船窗外的景色,听到游轮的汽笛声,还有游人的喧闹。伴着两岸晨雾,郑碎孟会在游轮上散步,看游轮穿过重重山脉。之后的半天他会到岸上独自俯仰。每天在山水风貌中,意气淡定疏朗际信笔画下小稿,郑碎孟称其为“一笔画”,他画了成百上千张,焦墨与淡墨,天气与四时的变化,高度和角度的多元,磨磨茫茫,气在笔间转来转去。郑碎孟十年间跑遍三峡各处,每天如此,将小稿收集汇总,心中三峡蔚然成形。他用一年时间画出《三峡全景图》。
《三峡全景图》长15米,宽0.6米,概括了三峡全貌,西起四川奉节白帝城,东至宜昌南津关,山峦峡谷壮阔秀丽,长卷犹如长诗,气息悠长宏大。徐徐展开,澄天地山水于方寸。晕染山雾萦绕,山石垒立,非刮铁但厚实。峰峦起伏掩映,焦墨短皴点头。游船偶有穿行,留白一片。有几处云雾绕,有得张大千泼墨之感。焦墨处又有李派山水笔法,纯熟洒脱。掩卷或骋怀间,卧游意境,壮丽让人回味。此画在巡回展览后于零八年被重庆博物馆收藏。
问起三峡十年的生活,他说“刚开始有点不适应,但是后来非常喜欢。”在自然中的体验是郑碎孟生活的日常。他的内心有自然的情怀,就像游轮又一次穿过了重重山脉。
提到现 在在北京的生活,他用了“下山”一词,“以前感觉就像在山上学艺,现在下山来了。”陶渊明有首众人皆知的诗叫“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此还有真意,欲辨已忘言。”在有的人那儿,诗文没有存在书斋中,他们平静得生活在诗文里,他们的心境和行为没有远离,甚至他们本人都将这样的文学变成了画。
何谓气韵,艺术家孜孜寻求的艺术道路来自艺术家本人的勤勉,人格塑造和追求境界的艺术自觉。
丹青人生——隐者 郑碎孟
引:吴冠中先生已经驾鹤西行,但是他的“丹青”梦并没有就此终结,因为仍旧有一帮传承大师遗志的“后来人”,他们用自己对艺术地执着延续着吴老那种文人的松竹之志。郑碎孟就是其中之一。不才之我出于对兄长之尊敬,以浅薄学识勾勒其丹青人生......
谨以此篇祝贺郑碎孟先生荣登《当代中国最具投资价值百名名国画家》榜!掐指算来认识郑碎孟兄已是一年半了,和他的相处让我大有忘年之惬,总想为这位朋友写些什么,今日在兄长被北京中联国兴书画院(此书画院也名“三百书画院”一百位部长,一百名将军,一百名书画家)聘为副秘书长和创作部部长之时,决定送上自己的些许祝福。虽有几分因为才疏学浅的诚惶诚恐,生怕言语间的不慎让世人无法清晰地解读这位“隐者”,但出于莫逆之交的那份君子气节,我还是想把这份情感与世人分享。碎孟兄与我不仅是挚友,更重要的是其为人行事里透出的松之高洁,竹之苍劲,以及源于此处,并随笔墨迸发而后跃然纸上的丹青高古情怀,这一切似乎成了我一生难以去实现的梦。
之所以称其为“隐者”,是源于我对他目 前创作环境的观察,能在如此吵闹嘈杂并犹如集市的商场里安心创作(北京磁器口万商会淘宝城3F),并于短短数月里连续出精品大作,实属非一般人所能成就的。古语有云:“小隐隐于隐,中隐隐于市,大隐隐于朝。”讲的是政治智慧,在此我乐意引用这几句话,能在闹中取“静”,创作“静”并“享受”这份嘈杂,这样的人,不是隐者又是什么呢?这种智慧和心境可不是随随便便就能磨练出来的。
结识碎孟兄其实是实属必然的偶然,因为工作关系经常去长江三峡,与2009年4月份正式结为知己,说到这还颇有几分桃园三结义式的相见恨晚。那时候其实也是自己寄情书法的第一个年头。说到这,还有一段小插曲呢:那是2008年4月的一个美国学生团,当时是去杭州,我们专门为孩子们安排了中国书法课,我作为领队参与到其中,当提起毛笔时看着老外专心致志地一笔一划地时候,顿觉得作为中国人是自豪的。因为我认为文化给予人们的那种震撼似乎就是“此时无声胜有声”的绝妙,一个民族的精神能被另一个民族所尊重,靠的绝对不是武力,而是文化,在文化面前,我们都得低头……也正是此刻,我开始了从来就没有去试图尝试的一个新玩意儿,舞文弄墨,于是就一发不可收拾了!
在此后的一年里,浮躁的我逐渐变得安静,心里变得不再焦躁,伴随着横平竖直的点画,开始了赵孟頫楷书贴的临摹,随后是欧阳询,《集王羲之字唐诗宋词帖》,在来年的二月份买到了“二王”的书帖,开始了《兰亭序》的临摹。当自己沉寂于自我欣赏的晕厥中时让我遇到了碎孟兄。这似乎是老天特意安排的相遇——其实近 八 年来我们都相见过,但是就因为我的兴趣不在笔墨上致使我错过了本应该早来的精彩,哎,除了感叹机缘之外我还能说什么呢?所以我现 在格外珍惜与碎孟兄的相遇,相识和相知,此时的我这才知道,原来当时的碎孟,早已在1999年获得过时任联合国秘书长安南先生所颁发的世界和平教育奖金牌奖了。
人的一生会和许多人相遇,但相遇不一定会相识;固然相识的人也不在少数,但真正能相知的又能有几个呢?如果说一个人因为另一个人的出现从此人生轨迹发生改变,这样的概率是不是就更小了呢?碎孟兄绝对算得上我生命中的这个人。我心中的他,唇边永远都挂着那淡定和“不与世争”的腼腆微笑;身形如赵孟頫笔下那般“练得身形像鹤形”;举止如“华茂青松”般俊逸挺拔……中国人所讲究的“精”,“气”,“神”,都在他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如果没有长时间心灵和情操上的修为是绝对不可能征服我的眼睛的。碎孟自小勤勉,笔起于颜,柳,这自古的“颜精柳骨”不仅仅规范了初学者对字型和笔画的把握,更由笔触入心,再由心运笔,心正则笔正,可以说至今留存在温州老家墙壁之上的临《玄秘塔碑》将永久地成为见证这位“隐者”艺术人生的又一“碑帖”。随其笔力和心性地精进,碎孟倾情于“米字”研习。以我现 在浅薄之学识,我认为“米字”是我不敢去触碰的“达摩克利斯之剑”,因为米芾用笔讲究张放,狂劲,和八面出锋的随意,犹如刷子“刷”字,多一份便过于轻佻,而少一分就失了灵性。而碎孟兄在数年的研习和临帖中,深得米芾用笔之精妙,最为可贵地是能在古人用笔中揉入自己对点画的理解。观碎孟舞墨,气定神闲,起笔如“鹤舞白沙”之翩;落笔似“云流险峰”之势;纵横捭阖之间,尽显
“骇浪拍石礁”之气魄!不知米元章在世今天看碎孟之书法会有和感慨?在传承的基础上有发扬,在发扬的基础上有传承;从怀古中创新,在于创新中怀古;中华文明得以千百年来的星火相传不正是靠的这种精神吗?碎孟这种“不负丹青”的历史责任感确实是当今文化人中的楷模。记得曾经有一位书法家这样评论碎孟之书法:“碎孟毛笔里透露出一种‘静气’,即便是原本浮躁的心,在欣赏完其书作后便能达到心平气和与宁静,不与世争的境界。”
为了习字,继续追寻字体变换和笔画间那种静中生动,动中生静,动静相宜,静动相化和相行的高深境界,碎孟又拜武当山张三丰第十五代传人,陈师行道长为师,潜心研习太极数月。“动为静之势,静为动之态”,这二者的恒定相对看似简单,可里面包含了天地宇宙,日月星辰的变化和五行阴阳之间的玄妙。而武当太极乃中国古人在参详宇宙和世间万物运动规律后诞生在人体上的运动精髓。碎孟之用笔,如武当之道者拨云,化有形于无形;时而轻盈,时而沉稳;刚柔相济,虚实兼备,全篇书作犹如行云流水,一气呵成,每一个字都宛如是在为我们诠释每一招武当太极的绝学!
我在今 年年初发表的《又见庚寅》一文里曾说过,结识碎孟兄这样的人,就如同与松竹为伴,整个人都变得轻盈起来了。曾经顽劣浮躁的少年,到如今之好古,识古之士;并从古法碑帖里感悟人生,享受人生,与古人对话,体会中国文化中那般绝伦智慧;这就是这位“隐者”——郑碎孟,给我的人生启示!
窦俊杰书
——曾于2007年被北京市旅游局授予“导游之星”
和姚治华教授的师生情
姚治华,出生于1932年9月2日,湖北孝感市人。曾受教于李可染、叶浅予、蒋兆和李苦禅等名师。毕业后留校任教,曾先后任助教、讲师、副教授、国画系主任、教授等职。现为中央美术学院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他曾多次参加社会助残、抗震救灾和支农等书画捐赠慈善活动,被中华慈善总会聘为“慈善大使”,并被中国光彩事业促进会评为“中华名人支持三农功勋人物”。老师的弟子桃李满天下。能成为老师所带的研究生研习山水画,是我一生的荣幸。在老师的谆谆教诲和引领下,我也在不断努力地从大自然中汲取创作养分。我曾追随老师三次上黄山写生,每次一住就是几十天。后来我又在长江三峡住了十年,写生了十年,积累了上千张写生稿。这十年的三峡写生生涯,让我即使闭上双眼,也可以在脑海中瞬间浮现出那一座座美好的山川,并把这永远铭刻在记忆中的大好河山,通过我努力学习的传统笔墨意境,生动淋漓地搬到宣纸上,让传统的笔墨写意境界迸发出时代生活的气象。
我曾创作了一幅名为《长江三峡图》(长20米宽0.6米)的长卷。老师看后说:“中国画要向前推进,既不能一味的摹古,又不能抛弃传统或去一味地被某些西方艺术垃圾所影响。作画不仅要以现代山水写生理论表现生活,还要发扬传统的笔墨意境,通过现代山水写生去表现现代人的心理。你能达到这一点,也是为继承和发扬中国五千年传统文化,并将其向前推进和创新做出了一点贡献。”——这些话也是老师对后一辈的要求,也是他对这个社会
峡江山水入画来
郑碎孟的执着源于姚治华的一句话“要从自然生活中找灵感”。
对画者而言,写生是基本功。去三峡写生前,郑碎孟已临摹了许多古今名家画作,还到新疆、内蒙古、河北、浙江等地写生。他六上黄山,每次都耗时近一个月,爬遍了黄山的每个主峰,把名山美景尽收于心。
然而,他觉得仍有缺撼。2000年,34岁的郑碎孟决定到三峡长期生活,置身于山水自然,让自己的画中增添山川特有的精灵气韵,而不简单地把大自然搬进画中。
朋友们帮他找到了免费乘坐往返游轮的机会,前提是每周为船上的游客上两节国画课。于是,在100多米长,可容纳200多名游客的豪华游轮上,郑碎孟每天到甲板上静心观察三峡景色,遇到美景,提笔画下,如同游客手中的相机,一处留下一景。待到晚上回到船舱中,再根据记忆和日间的小样进行构图和再创作。
在山水林田的自然风貌中,意气淡定信笔画下小样,郑碎孟称其为“一笔画”。这种即时随笔创作的画累计达到了上千张。风起青萍之末,浪成微澜之间,气韵在笔间峰回路转。郑碎孟十年间跑遍三峡各处,将小稿收集汇总,三峡的意蕴蔚然于胸。
三峡的山水草木,自有峡江独特的风韵,它们自身丰富的形和色,借助天光云影,变幻多姿多彩,尽显蓬勃旺盛的活力。大自然是神奇的调色和美容巨匠,郑碎孟读懂了它们的情感和内涵,在每幅临习中,都把山水点缀得淋漓尽致,声色俱佳。
有人问他:“为什么照相机拍到的景色,没有你画得那么有意境?”郑碎孟笑答:“那是因为国画中融入了神韵,加上了我对三峡的理解。”
传统山水画中的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画家对自然景物的开掘和感悟。郑碎孟善于在山水画中表现对云海的留恋,对山林的向往,创造出了一种自然与和谐流动的诗意。他的许多作品重视云雾的技法,笔下山水虽有具体的出处,但亦有所有山的影子,既是一种印象式的记录,也是意念的独特表述。
真正的艺术家注定是孤独的,在茫茫中追寻古人又要在变化中找到自己的方式。对十年三峡之行,他说,“游历三峡山水,人在画中,心在画中,毫无杂念地体会大自然赋予的灵感,在那里心绪格外宁静。”
郑碎孟的画缘起于身为画匠的祖父。当年,乡间邻里如有婚嫁之事,便会请他帮忙为木盆、木柜上彩画花,年幼的郑碎孟常于案旁看祖父挥毫,6岁时便开始临摹《芥子园画谱》,后跟随大他18岁的堂哥郑中才先生研习画艺。当时,郑中才已小有名气,拿出一幅“昭君出塞”的丹青让堂弟临摹。见孙子整日关在房间沉迷于练字习画,略懂些武术的祖父点拨他习武,“如果你小时候将武练好,以后有人让你写大字你也不怕。”
郑碎孟在游船上,经常为观众即兴表演一段中国功夫,他一跃腾空一米六多的武术动作让众多游客惊叹。2003年非典时期,游船暂时停运后,他又到武当山上练了三个月的太极拳。武当太极以静制动、以柔克刚、动静结合、内外兼修,用于画作和书法中,即是刚柔相济,虚实兼备,可谓相互借势。武术中的一招一式,似书画中的一撇一捺、一点一线,造型和气韵相融相通。武术在身体内气与力在流动,山林隐匿颐养了阳刚内在之风。
从三峡走来,处身京华的郑碎孟有时夜来幽梦,三峡景观竟一幕幕映现脑海,身心排布山水林田,醒来随手勾勒就是一幅美景。他在一篇文章中说:“我和三峡的山川江水草木共同度过了春夏秋冬,风和日丽时独赏晶莹剔透的星星,狂风暴雨时静观银川悬挂的景象,雨水敲打江水,江水追拍雨水,江面泛起或浓或淡的雾气,蔓延到分不清天地时的朦胧,真叫人喜欢,舍不得让它们散去……”
十 年前我曾辗转得到郑碎孟的一幅山水画作,乃悬于厅堂。十年后,终与之相见,似神交已久。三峡是万里长江的珠冠,中国画的山水巨作,也必出生于斯。在传统中滋润笔墨,在自然中撷取精华,郑碎孟正在传统与现代的转换中,不断推陈出新。
弘扬志愿者精神,真情服务社会
中华志愿者协会成立一周年公益书画笔会2012年4月26日在钓鱼台国宾馆隆重举行。 由中华志愿者协会秘书长宋志强主持会议,妇联书记处第一书记黄晴宜,全国总工会副主席倪健民分别在大会上发言。在欢快的气氛中著名艺术家姚治华、王琦、胡佩珠(李可染的夫人)、蓝天野、刘艺、于志学宋雨桂邹德忠郑碎孟等当场作书作画,最后周铁农副委员长为艺术家们颁发奉献佳作荣誉证书。
《京都山东人》杂志社骋请著名书画家郑碎孟
2010年12月12日《京都山东人》精英论坛在北京四季御园国际大酒店隆重举行。CCTV-7《乡约》栏目的制片人为此次会议作主持人。同时邀请了30位山东籍部委官员和部队将军,有:王治国、毕泗振、贺茂之、曹鸿鸣、郭玉祥、杨文昌、李肇星、李来桩、李景等。20位学界精英,100位商界名流和各省市商会领袖,20位文艺名家及40位中央各大媒体的记者参加。
《京都山东人》创刊两年来,一直以增进沟通了解密切交流合作,拓展事业平台,服务家乡建设为宗旨。并友好的架起在京的各界山东人沟通的桥梁。
此次会议中特邀著名书画家郑碎孟为《京都山东人》杂志社书画版特约编审,并发特约编审证书。
1、原全国工商联副主席中国民营企业联合会常务副会长王治国。人行,周云碧
2、原济南军区副司令员兼空军司令员郭玉祥中将,现为中国当代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将军书画院名誉主席
3、全国政协委员 中国致公党中央委员会秘书长,曹鸿鸣,吉三多(北京)油脂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曾文祥。人行周云碧女士
郑碎孟作品展示
最新修订时间:2023-11-17 18:56
目录
概述
社会任职
科研成就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