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海荣,男,回族,1977年11月生于安徽
长丰县,
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会士,研究生学历,博士,研究员,
南京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
国家高性能医疗器械创新中心主任,医学成像科学与技术系统重点实验室主任,国家级医学成像技术装备工程实验室主任,劳特伯生物医学成像研究中心主任。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1977年11月,郑海荣生于安徽长丰县。
1996年9月—2002年7月,在哈尔滨工业大学材料加工与控制工程系连续攻读学士和硕士学位。
2002年8月—2006年5月,在美国科罗拉多大学工学院机械工程系攻读博士学位。
职业经历
2006年5月—2007年9月,在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工学院担任博士后、项目科学家。
2007年9月,在
樊建平的引荐下,回国任职于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历任副研究员、研究员。
2011年11月,被任命为国家地方联合高端医学影像技术与装备工程实验室主任。
2013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
2014年—2021年,担任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医工所所长。
2016年7月—2024年7月,被任命为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副院长。
2017年,入选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
2018年6月,被任命为中国科学院健康信息学重点实验室主任。
2020年4月,被任命为国家高性能医疗器械创新中心主任。
2023年6月,被任命为医学成像科学与技术系统(全国)重点实验室主任;同年8月进入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有效候选人名单,11月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2024年3月,任南京大学副校长。7月25日,中共中国科学院党组决定,免去郑海荣同志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副院长职务。9月,当选为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会士。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郑海荣主要研究医学成像与医疗仪器系统,声学/磁学生物物理。提出隐正则化稀疏快速成像理论和高速成像电子学新体系,突破了医学磁共振成像速度慢的难题;作为首席科学家,带领团队成功研发中国第一台3.0T高场磁共振、国际首台5.0T超高场磁共振并实现产业化,打破了国外长期垄断;提出声辐射力生物测量新方法,研制成功新一代无创超声弹性模量成像仪器,实现了超声换代跨越,在全球逾千家医院使用;提出超声辐射力神经调控新原理,研制成功世界首台无创伤型脑神经调控仪器。
2015年5月8日,郑海荣研究员作为首席科学家带领团队研制的uMR770磁共振成像系统获国家食药总局批准医疗器械注册证(CFDA),成为我国首台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3.0T高场强磁共振产品,打破了国外巨头长期垄断。
2021年4月,主持的国家重大仪器部门推荐项目通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组织的专家现场考核验收,研制出国际原创性超声波深脑神经调控仪器,科研应用效果显著,予以优秀结题。
2021年11月,主持的高场磁共振医学影像设备自主研制与产业化项目成果荣获2020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历经十余年潜心技术攻关,实现我国大型医学影像仪器设备自主创新的重大突破,以及医学临床的大规模应用。
2022年8月31日,作为项目首席科学家带领团队与联影医疗合作完成的5.0T超高场磁共振成像设备获国家批准医疗器械注册证(NMPA),成为国际上首台适用于全身各部位扫描的超高场临床磁共振成像设备。
2023年1月6日,主持承担的国家应急重大专项研制成功我国首台国产体外膜肺氧合(ECMO)获国家批准上市,为疫情高峰期重症救治提供了关键设备[7]。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辛国斌在颁证仪式致辞中表示:“深圳团队率先突破核心技术,研制首台国产ECMO上市,是我国高端医疗装备发展的重要里程碑,是我国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型举国体制的重要实践。”
2025年3月,从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获悉,该院医学成像全国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科学院院士郑海荣与刘成波、郑炜研究员团队开发了一款重量仅1.7克的头戴式成像显微镜,实现自由活动下小鼠神经元活动与血氧代谢的同步高时空分辨成像,为大脑神经血管耦合机制探索和脑机接口技术开发提供新思路。最新研究成果3月21日发表于《科学进展》。
据2023年11月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官方数据,郑海荣先后主持了国家重大基础研究计划(
973)、
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中国科学院战略科技先导专项等国家重大科技任务。
据2023年11月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官方数据,郑海荣获授权发明专利140余件。
部分专利
教育成就
郑海荣联合培养的博士生杨晔在学期间以第一作者身份在中科院一区《
Research》、
JCR(Q1)区的IEEE Transactions等学术期刊上发表SCI论文3篇;发表国内学术会议论文1篇;申请发明专利4项,已授权2项;关于“复杂环境下的三维声镊” 的研究受到学术同行关注和认可,获2019年IEEE国际超声大会最佳学生论文竞赛奖。
主要作品
据2023年11月
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官方数据,郑海荣在《自然通讯(
Nature Communications)》《
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即
PNAS(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应用物理快报(
Applied Physics Letters)》、
IEEE会刊/期刊等杂志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被他引7000余次。
部分论文
荣誉表彰
个人奖项
科研奖励
据2023年11月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官方数据,郑海荣以第一完成人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和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各1项,省部级一等奖5项。
社会生活
社会任职
人物评价
16年(2007年至2023年)来郑海荣只争朝夕,带领团队攻坚克难。(
樊建平评)
郑海荣带领团队把中国在多功能超声、高场磁共振等领域的研究技术推向了新阶段,成为中国高端医学影像技术与装备研究及其产业化的领军人物。(《
人民日报》评)
郑海荣扎根深圳,他多次在国家重大科研任务中“挑大梁”,突破了多个全国或国际首次。(《
南方日报》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