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氏宗祠,位于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
石屏县宝秀镇东南部郑营村西段,建于清光绪十三年(1887年)。
历史沿革
清光绪十三年(1887年),郑氏全族人重建郑氏宗祠。
光绪十四年(1888年),郑氏宗祠建成,已有100多年。
2013年6月,对郑氏宗祠的十三个单体进行详细测绘。
2014年,石屏郑氏宗祠修缮工程报至国家文物局进行预算审核。
建筑格局
郑氏宗祠主轴线呈南北走向,总占地面积1452.61平方米,总建筑面积1481平方米,木石结构,均为单檐硬山顶,抬梁式和穿斗式相结合,由前殿、中殿、正殿、耳房和厢房组成三进院落式平面布局。房间40间,均为硬山顶、抬梁式的木结构建筑。郑氏宗祠在选位、座向、规划和建筑的设计上考究,集明、清建筑技术、艺术之大成,结构严谨。
主要建筑
大门
郑氏宗祠大门建在高77厘米的台基地,为典型的清代宫殿式建筑,大门两扇,皆为椿木做成,厚实坚固。门前有一对石门枕。
中殿
郑氏宗祠中殿阔12米,进深10.6米,高7米。殿前有半月形如意踏步4级,殿为三开两进间。中殿脊上有墨书题记“大清光绪十三年郑氏合族人等重建”,楷书端庄遒劲。中殿内保存着六抹头椿木格扇门三扇,门框和格心上雕卷草纹、梅花纹、博古纹和荷鹭纹,这些雕刻纯属典型的清雅赏玩的文人画味及装饰作用。斗拱屋檐隔板皆精雕细刻,金漆彩画。
大殿
大殿前为台式天井,大殿檐枋上有雕花拱10攒,雕花枋四层,层层叠叠,形态如石林犬牙交错。雕花草龙其龙形蜿转,鳌鱼扭腰折肚,石榴红白烂绽,牡丹娇艳,金蟾伏地,肚圆脖粗。
文物遗存
郑氏宗祠大门风檐板上雕圆形图案9个,选材有“白象卷荷花”“鲤鱼跃龙门”“犀牛望月”“仙猴摘桃”“麒麟呈祥”“龙马吐珠”“仙山蓬莱”“狮子啸天”“猛虎出山”,其余皆为花鸟。这些图案造型比例精确,线条流畅。景物搭配主次分明,既不显单调,又突出和谐之美。表现出古代匠人学艺认真,做工细致,雕刻传神入微。步步到位,刀刀到位。
文物价值
郑氏宗祠建筑是郑营村历史文化积淀的代表作,也是古建筑的精品,具有较好的民族传统艺术和地方特色,对研究历史文化的发展具有较高的价值。
文物保护
2013年3月5日,郑氏宗祠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旅游信息
郑氏宗祠位于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
石屏县宝秀镇东南部郑营村西段,临近陈氏宗祠。
郑氏宗祠距离石屏县人民政府12千米,驾车约25分总可到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