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楚光
华中科技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郑楚光,1945年2月出生于湖北省监利县,能源动力专家,华中科技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人物经历
1945年2月,郑楚光出生于湖北省监利县。
1962年9月—1968年7月,就读于华中工学院(现华中科技大学)动力工程系,毕业并获得学士学位。
1968年7月—1978年9月,担任湖北省电力公司技术员。
1978年9月—1981年7月,就读于华中工学院动力工程系,毕业并获得工学硕士学位。
1981年9月—1986年7月,就读于华中工学院动力工程系,毕业并获得工学博士学位,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首批博士。
1986年7月,博士毕业后留校任教。
1987年6月,加入九三学社。
1988年,被聘为华中理工大学(现华中科技大学)副教授。
1990年9月—1992年2月,在澳大利亚纽卡斯尔大学工作访问一年半。
1992年,被聘为华中理工大学教授。
1992年—2003年,担任煤燃烧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
1994年,被聘为华中理工大学博士生导师。
1996年12月—1998年2月,担任华中理工大学能源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
1999年,第一次受聘为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
2006年,第二次受聘为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
2021年,作为香山科学会议执行主席之一就中国伴生放射性煤矿及环境风险防控,联名给李克强总理上书“关于加强高毒性天然放射性核素(尤其氡)监测、评价与防控工作的建议”,得到总理的重视与回复。
2024年,入选美国斯坦福大学爱思唯尔数据库发布《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榜单2024》“终身科学影响力榜单”。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郑楚光站在学科前沿,针对国家重大需求,开拓了不少新的研究方向,如化石能源的碳减排、量子化学在燃烧与污染学科中的应用、矿物质与痕量组分的变化行为及机制、颗粒物的演化行为与捕集、格子Boltzmann原理和应用、非常规污染物的排放与控制等,成为了煤燃烧国家重点实验室的主要学术方向和特色,实现了理论创新—技术突破—工程示范的跨越。
郑楚光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博士阶段即开始燃烧数值模拟领域的基础研究,在此领域深耕多年,研究成果为劣质煤稳燃钝体燃烧器的设计和优化提供了关键支撑,所发展的相关模型和方法也受到国际学术界的认可,一定程度上引领了中国国内燃烧数值模拟方面的研究方向。基于流体离散本质,针对跨尺度多相反应流的尺度关联和多场耦合两个基本问题,构建了基于扩展本构关系的跨尺度流动理论框架,提出了跨尺度多场耦合的格子Boltzmann介观理论及模型,创建了跨尺度多相反应流计算模型和方法,并应用于微尺度流动机理、CO2驱油过程等具有实际工程背景的问题,有力推动了该领域的发展。
郑楚光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最早开展的低碳研发方向,具有战略意义,他长期致力于富氧燃烧碳捕集理论与技术研究,形成了一批关键技术,完成了3MW富氧燃烧全流程中试和35MW富氧燃烧工业示范。
据2024年10月华中科技大学煤燃烧国家重点实验室网站数据,郑楚光先后在中国国内外学术刊物和会议上发表科学论文200余篇,另有10部著作出版。
2013年,郑楚光应邀在西班牙Ponferrada举行的富氧燃烧国际会议上做大会特邀报告。
2020年11月,郑楚光主持第690次香山科学会议。
据2024年10月华中科技大学煤燃烧国家重点实验室网站数据,郑楚光先后先后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2项,国家科技攻关和省部级科技奖励10多项。
人才培养
郑楚光重视团队建设,构建学术梯队,培养青年人,在不断的摸索与实践中,郑楚光意识到:让研究生全方位地参与实验室的工作,分担繁重的科学研究、教学及基地建设任务,是实现实验室和学科建设轻装快速发展的一条捷径,他坚持把研究生作为学科的一支主体力量、学科梯队的培养群体,让他们参加或主持的科研项目,参与本科生的教学与毕业设计指导;参与专著的撰写与出版等。
荣誉表彰
社会任职
人物评价
60年过去了,郑楚光从当年的青涩学子早已成为睿智学者。长期担任华中科技大学煤燃烧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曾三届担任省政协副主席和全国政协常委,郑楚光的人生就像一部三重奏的乐章,每个部分都闪现着独特的华彩片段,念念不忘,必有回响。(煤燃烧与低碳利用全国重点实验室评)
郑楚光站在学科前沿,在国际学术界形成了较高影响占位,对该领域的专门人才培养也作出了杰出贡献。(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燃烧学分会评)
郑楚光长期以来在煤炭清洁低碳燃烧与利用领域作出了贡献。(国际煤燃烧会议评)
参考资料
研究团队 > 郑楚光 教授.华中科技大学煤燃烧国家重点实验室.
教师队伍 > 教授 > 郑楚光.煤燃烧与低碳利用全国重点实验室.
郑楚光教授:人生乐章三重奏.煤燃烧与低碳利用全国重点实验室.2022-04-07
最新修订时间:2024-10-21 20:09
目录
概述
人物经历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