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大学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中心
郑州大学下属机构
郑州大学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中心郑州大学下属的一个研究中心。
简介
历史学系始建于1958年,是郑州大学建校之初建立的七个系之一,已有近五十年的发展历程。1976年,设置考古学及博物馆学专业,是河南省高校中考古学专业,也是全国高校中为数不多的同类专业之一。1980年以来又陆续成立了历史研究所、殷商文化研究所、考古研究所等研究机构,积极开展古代历史文化研究。
郑州大学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中心主要依托考古学和中国史两个一级学科博士点,以考古学及博物馆学、中国古代史为中心,发挥中国史和考古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的人才作用,强化中国古代史、历史文献学、专门史、考古学及博物馆学、科学技术史、核物理学、历史地理等十个硕士点的平台联系,巩固历史学省级一级重点学科的地位,服务国家乃至河南社会经济发展的主战场,突出特色,提升优势,打造成为河南的重头研究基地。本中心承担的“中原考古与早期中国研究”和“中原文明传承与发展”被列为河南省优势特色学科“中原历史文化”的重要研究方向。
学科基础
2个一级学科博士点:中国史、考古学;2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中国史、考古学;1个国家级重点培育学科:中国古代史;2个河南省重点学科:考古学、历史学。主要研究方向:田野考古与文物研究、科技考古与文物保护研究、古代历史文化遗产研究。中心机构设置:田野考古与文物研究室、科技考古与文物保护研究室、古代历史文化遗产研究室。
办公条件
办公条件方面,郑州大学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中心有办公面积400平方米,办公用房20间。图书资料方面,校图书馆馆藏中文图书562万册,外文图书53万册,中文报刊5200种,外文报刊2900种;其他资料室藏中文图书27万册,外文图书0.32万册,中文报刊48种,外文报刊4种;有四库全书、中国全文期刊、万方等15种电子期刊和数据库;长期订购有《历史研究》、《中国史研究》、《考古学报》、《考古》、《文物》,以及Journal of the History of Ideas、The Journal of Modern History、History and Theory 等期刊。设备方面,中心有总价值949.99万元的设备包括全站仪、显微镜和穆斯堡尔光谱仪
研究基础
1.基础设施:郑大新校区为本中心规划了4000余平方米的办公用房,其中包括办公室、资料室、考古标本室、理化实验室、文物陈列室、教授工作室、多媒体教室等。在南校区保留有1000平方米的办公室、资料室、考古标本室、文物陈列室,配备有电话多部、传真、激光打印机、扫描仪、数码相机及光学相机多台、摄像机、绘图仪,电脑多台及网络终端。实验设备有穆斯堡尔谱仪X射线衍射仪扫描电镜等;中心图书资料室有书8万册,期刊20余种,具备进行历史文化研究及考古发掘文物研究的基本条件.
2.研究队伍:
(1)人员构成:本中心现有专职研究人员12人,其中教授11名(具有博士学位者6人),副教授4人(具有博士学位1人,在读博士生1人)。兼职人员5人,其中校内兼职人员2人(均为副教授,博士1人,在读博士生1人);校外兼职人员3人,均为研究员职称的省内考古机构年富力强的学术带头人。从知识结构看,研究人员由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两大方面的学者组成;从年龄层次看,形成了一个老、中、青结合,具有良好协作精神的学术梯队。
(2)学术影响:本中心的学术研究是在高敏、李民等老一辈学者的指导下进行的。韩国河、姜建设、张国硕、王星光等中青年学者已经成为研究中心的中坚力量。本中心在夏商周考古、秦汉考古、先秦、秦汉魏晋历史文化、古代历史文献、陶瓷科技考古等历史文化遗产研究的几个重要领域均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和优势,出版了一批高质量的考古发掘报告、学术专著和研究论文。 本中心的学术带头人及学术骨干均为年富力强,在各自研究领域的取得丰硕成果的学者,其中有博士生导师多人。中心主任韩国河教授具有历史学和文学(日本)两个博士学位,是河南省优秀留学回国人才,河南省特聘教授,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有在汉代的两京西安和洛阳地区从事考古发掘的经历,著有《秦汉魏晋丧葬制度研究》、《西安龙首原汉墓甲编》、《长安汉镜》、《论秦汉魏晋时期的家族墓地制度》、《日本发现的三角缘神兽镜源流述论》等专著和论文,是国内秦汉魏晋考古及历史文化研究领域颇有影响的青年学者。张国硕教授致力于夏商周考古及夏商周族源研究,著有《夏商都城制度研究》、《夏商周三族源流考》、《夏纪年与夏文化遗存刍议》等,是这一领域功力颇深的中青年学者。
李国霞教授、赵维娟副教授等与高正耀教授一道,运用现代自然科学技术开展古代陶瓷研究,已完成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省基金项目,2项中国科学院核分析技术开放实验室项目,2项省级鉴定项目;共发表论文40篇,其中多篇为SCI检索杂志。进行了一系列将自然科学方法应用于古陶瓷研究的工作,在宋代著名瓷器制作工艺与秦兵马俑产地研究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是科技与考古相结合方面卓有成效的实践工作。
王蕴智教授是博士生导师,河南省古文字研究会会长,曾主持国家社科项目《商周宗教研究》和《甲骨文词义系统研究》,在古文字研究领域成绩突出。此外,姜建设教授、安国楼教授、郑永福教授、张旭华教授、张民服教授等在各自的研究领域均确立了其学术地位。
建设目标
总体目标是, 利用河南省历史文化遗产极为丰富的优势,以考古学与中国古代文明研究为主线,带动田野考古发掘与研究、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与研究及中原文化(文明)的研究。一级学科博士点的申报工作以本中心为平台,争取在3年内拿到一级学科的博士点,使郑州大学考古、历史学科成为一个与国内外同类大学该学科整体水平相当、中原文化与古代文明研究方向水平领先、河南乃至全国培养高级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人才的重要基地。具体设想为:
1. 基础建设
加强考古发掘实习基地建设 选定中长期考古实习基地和辐射点,主要用于考古专业在豫中、豫东地区进行考古调查、发掘、室内整理与研究环节。
改善工作条件。加强文物标本室的建设,为发掘文物整理、文物展览、文物照相、库房维修等为教学和科研各项工作提供较好的条件。加强科技考古实验室建设,并添置一批用于考古绘图、摄影、胶片冲扩、测试技术的仪器设备,并改善实验室环境。建立多媒体教室,配置足够数量的微机、投影、幻灯、光盘等设备,购置用于教学的照相器材和考古测绘工具。启动一些有重大考古发现的课题,如文明探源预研究、夏商都城研究、东汉陵墓的调查等等;积极参与国家大型考古发掘工程,如南水北调考古发掘。
2.科学研究
确立三大研究方向、五个子研究方向。
三大研究方向为:田野考古与文物研究;科技考古与文物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研究。
五个子研究方向为:中国文明起源及其早期发展研究;古代城址研究;秦汉魏晋陵墓研究;历史文献研究;科技考古与文物保护;中原文化研究。在保持现有特色的基础上, 将本中心逐步建成中国文明、夏商周考古、先秦秦汉魏晋历史文化、古代陶瓷科学技术的研究中心之一,并成为国内重要的文化遗产保护研究基地。通过三年的建设,争取出版学术专著10部以上,在SCI、CSSCI及其它国内外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20篇以上,获得省部级二等以上科研奖励1-2项。新增国家或省部级科研项目2-3项,自选项目(重点开放课题)4项。其中,自选项目的成果认定、结项由本专业领域内的专家认定。 3.人才培养
每年面向全国培养硕士研究生10-20人,培养博士研究生4-8人。
4.学术交流
邀请国内著名学者5-8人次,国外著名学者3-5人次来校讲学;派出3-5人次参加国际学术活动;承办人2次以上的全国学术讨论会;承办1次国际学术会。
5咨询服务
积极参与、主动承揽国家、省及其它地区、部门委托的研究课题,为国家和地方经济与文化建设服务,为保护和弘扬祖国优秀文化遗产服务。
6.科研体制
深化科研体制改革,健全完善的规章制度。
地理位置
地址:郑州市科学大道100号郑州大学历史学院
参考资料
郑州大学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中心.郑州大学历史学院 .2017-12-06
最新修订时间:2024-10-28 22:03
目录
概述
简介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