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历史
郑州地区的历史、区划沿革信息
本条目旨在介绍郑州地区的历史、区划沿革信息。从考古材料和文献记载看,郑州地区的历史相当悠久。
史前时期
从考古材料看,郑州地区的历史相当悠久。被誉为“河南第一洞”的荥阳织机洞旧石器时代遗存的发现,说明至少距今10多万年前,华夏的祖先就繁衍生息在这块土地上。距今8000多年的裴李岗文化在新郑、新密、登封、巩义等地均有发现,仅新郑裴李岗遗址就发掘墓葬126座,出土文物400余件,证明郑州地区是最早为人类开发的地区之一。距今5000多年上下的郑州大河村文化,反映出了多种类型的仰韶文化与龙山文化的特征,又表明这一带曾是中华民族远古文化发展、汇聚与融合的一个重要区域。据史籍记载,传说中的中华民族的始祖黄帝及其部族也曾在郑州地区居住与活动过。《竹书纪年》载:“黄帝轩辕氏,元年即帝位,居有熊。”《史记》引皇甫谧云:“有熊,今河南新郑是也。”
夏商西周时期
根据《尚书•禹贡》之划分,郑州在上古时代属九州中的“豫州之域”。豫州,《尔雅》云:“其地南至荆州,北距河水”,郑州恰在此范围之内。公元前21世纪,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朝代——夏朝建立后,郑州地区在相当长一个时期内,曾处于国家政治的中心地区。据《竹书纪年》载:“夏后氏,禹居阳城。”《世本》曰:“禹都阳城。”《括地志》:“阳城县在箕山北十三里。”(今属登封)表明今登封一带曾是夏朝立国建都之地。之后,夏启之子太康曾迁都斟鄩,《水经注•洛水注》云,斟鄩故城在洛州巩县西南五十八里”(今属巩义)。之后,后羿亦居之,仲康又都之,中经有穷代夏40年,少康还都斟鄩。这样,斟鄩作为夏代国都经历4王110多年和有穷氏代夏40余年。
公元前16世纪,商朝开国帝王成汤居亳。最新的考古材料足以证明,亳,或曰郑亳,即今郑州商城。商汤一度迁都西亳(今河南偃师)。之后,郑亳历太丁、外丙、中壬、太甲、沃丁、太康、小甲、雍己、太戊九王,至仲丁迁都为止。从郑州商城遗址规模看,它是发现的东方最古老的城市之一。到商代中期,商王仲丁将国都自亳迁于敖。敖都的地望,据《括地志》:“荥阳故城,在郑州荥泽县西南十七里,殷时敖地也。”《水经注•济水》:“济水又东迳敖山北,……其山上有城,即殷帝仲丁之所迁也。皇甫谧《帝王世纪》曰:‘仲丁自亳徙嚣于河上者也’,(嚣)或曰敖矣。秦置仓于其中,故亦曰敖仓城也。”郑州西北郊小双桥宫殿遗址的发现,有力地证实了文献记载的敖都地望就在郑州市区西北郊。敖作为商都前后经历了仲丁、外壬两王近20年。
西周灭殷后,周武王将其弟叔鲜封于管(今郑州市区)“以监殷民”。管作为周初之“东方重镇”,其地位十分显要。据史载:“管叔自作殷之监,东隅之侯,咸受赐于王。”当时周王在郑州地区的封国,除管外,还有郐、东虢、祭、密等。郐,在今新密东35千米与新郑交界处,《毛诗谱》云:“昔高辛之士,祝融之虚,历唐至周,重黎之后妘姓处其地,是为郐国。”郐国历经220余年于公元前769年为郑国所灭。东虢,在今荥阳东北,为西周周文王之弟虢叔的封国。《史记•殷本纪》曰:周武王“大建公侯于天下,虢叔封于制,是为东虢。”制,为东虢的别名。名虢是“取其威镇之义”(《中州杂俎》卷一)。春秋时为郑国所灭,改称制邑。祭在今郑州市区东,为周公姬旦的第五个儿子祭伯的封国,杜预《左传》注云:“祭国,伯爵也。”春秋时为郑国所灭。密,在今新密东南,姬姓封国,《路史•国名记》:“密,周圻内国。”春秋时为楚所灭。
春秋战国时期
西周灭亡后,平王东迁洛阳,是为东周。但此时周天子已名存实亡,代之是诸侯兴起、互相争霸兼并的局面,而新郑则在“乱世”之际,作为一个重要都邑而兴起,并开始成为郑州地区的政治中心。
据《史记•郑世家》:“郑桓公友者,周厉王少子而宣王庶弟也,宣王立二十二年,友初封于郑(今陕西华县)。封三十三岁,幽王以为司徒。为司徒一岁,东徙其民洛东,而虢、郐果献十邑,竟国之。”根据推算,郑桓公初迁部族、财物于虢、郐之间是在周幽王九年(前773年),而郑武公正式东迁郑国是在周平王元年(前770年)。之后,郑武公又先后灭掉郐、东虢而有其地,正式建都于新郑。《汉书•地理志》云:“郑国,今河南之新郑,本高辛氏火正祝融之虚也,及成皋、荥阳,颍川之崇高、阳城,皆郑分也。”说明当时郑国辖境与今郑州辖区大致相当。郑国辖区最大时,东至匡城(今河南长垣县西南),西至颍谷(今登封市西),南到汜(河南襄城),北抵廪延(河南延津),东西宽175千米,南北长200千米。
春秋初年的郑国,国势强盛,在各诸侯国中地位显赫。《左传》载周桓王之言曰:“我周之东迁,晋、郑焉依。”平王东迁后郑武公、庄公曾先后为周平王卿士。卿士,乃王卿之执政者。以后,齐、晋、楚等国先后兴起,争相为霸,郑国虽无力与之争雄,但因地处中原,举足轻重,遂成为各国间逐鹿与争夺之地。由此可见郑州地区在战略地位上的重要性。
韩哀侯二年(前375年),韩国灭郑,将国都自阳翟迁至新郑,新郑又为韩国国都。直到公元前230年韩灭于秦,新郑作为郑、韩国都长达500多年。西周初年显赫一时的管国,虽自周成王以后废,但这时期又一度作为郑、韩两国的边邑重镇,成为各诸侯国争霸的必争之地。
秦汉时期
荥阳城的兴起,始于战国时鸿沟的开凿。魏惠王九年(前361年),自“荥阳下引河东南为鸿沟,以通宋、郑、陈、蔡、曹、卫,与济、汝、淮、泗会……此渠皆可行舟,有余则用溉浸,百姓享其利”(《史记•河渠书》)水运交通的便利条件,使荥阳逐渐发展成为中原地区的一个政治、经济中心。
秦庄襄王元年(前249年),秦军攻入韩国,“韩献成皋、巩,秦界至大梁,初置三川郡”(《史记•秦本纪》)三川郡郡治洛阳,不久迁至荥阳,下辖荥阳、巩、京、洛阳、平阴、河南、新安、渑池、陕、宜阳、梁、缑氏、卷、阳武等14县。郑州市区所在的管邑隶属于京县。《战国策•魏策》:“‘秦攻韩管而得之。’鲍彪曰:‘管,即河南管城,在京县东北,今郑州管城县。’”秦王政十七年(前230年),秦又置颍川郡,郡下置新郑、苑陵(今新郑东北),阳城(今登封吿城镇)等12县。秦灭韩后,为巩固其在中原之统治,在荥阳附近建敖仓,并派驻重兵,使荥阳成为著名的军事重镇。
汉王二年(前205年),刘邦进占洛阳后,改三川郡为河南郡,于郡内新置密、成皋(今荥阳市汜水镇)、故市(今郑州市区北15千米)、中牟等县,并将新郑、苑陵二县划入河南郡。汉武帝元封元年(前110年)到嵩山封禅,划地置崇高县,“以奉太室山,”不久,又置纶氏县(今登封市颍阳镇),皆属颍川郡。东汉改河南郡为河南尹,将崇高县并入阳城县。今郑州市区所在的管邑隶属于汉高祖所封闫泽赤为侯国的故市县,至汉武帝刘彻元鼎五年(前112年),故市侯国被废,管邑划归中牟县。《汉书•地理志》曰:“中牟有筦叔邑”颜师古注:“筦与管同。”东汉以后,“管邑”之名渐为“管城”所代,依属中牟县。
魏晋时期
魏晋南北朝时期,郑州地区战乱不断,郑州地区的行政建置变化较大,加之魏晋后改郡县二级制为州、郡、县三级制,使这一时期的建置变化更为复杂。魏黄初元年(220年),魏将辖区分为13州,州辖郡,郡辖县。郑州地区所在的河南郡隶属于司州。之后将阳城、纶氏两县(今属登封市)划归河南郡。时河南郡辖巩、荥阳、京、成皋、中牟、密、新郑、苑陵、阳城等20多个县。魏正始三年(242年)“割河南郡巩县闫阙以东,创建荥阳郡”(《水经注》),不久又废。到晋泰始二年(266年),复置荥阳郡,下辖荥阳、京、中牟、苑陵、密、卷、阳武、开封等8县,郡治荥阳县。
西晋灭亡后,羯人石勒尽陷司、兖、豫三州之地,占据中原。之后200多年间,政权更迭频繁,战乱持续不断。郑州地区先后为赵、冉魏、前燕、前秦、后秦、北魏、东魏、北齐、北周辖地,地当要冲的荥阳城遭严重破坏,日趋凋蔽。北魏统一北方后,置北豫州,州治武牢(今荥阳汜水镇),并于太和十七年(493年)将荥阳县城(今古荥镇)迁至大索城(今荥阳老城)。时北豫州下辖荥阳郡、河南郡、阳城郡等郡,其中荥阳郡辖有荥阳、京、中牟、苑陵、密、曲梁(今属新密市、新郑市)等县;河南郡辖有巩、成皋等县;阳城郡辖有阳城,颍阳(467年置,今属登封),康城(526年分阳城县置,今属登封)等县。东魏天平元年(534年),在北豫州下置广武、荥阳、成皋三郡,三郡共辖荥阳、成皋、京、密、巩、中牟等11县。北齐将荥阳郡并入成皋郡,郡治荥阳。北周灭北齐后,将北豫州改为荥州,州治成皋。这一时期,管城(今郑州市区)一直隶属于中牟县。
隋唐时期
隋唐以后,随着荥阳的渐趋衰落,郑州地区的政治经济中心逐渐转移到管城(指今郑州市区)。开皇元年(581年),隋文帝杨坚建立隋朝,结束了长期分裂割据的局面。开皇三年(583年),隋文帝“悉罢天下诸郡”,实行州、县二级制,并将荥州改名为郑州。郑州作为州一级行政区名称,开始用指于今郑州地区(549年,东魏孝静帝将颍州改名郑州,谓最早的郑州),但州治仍在成皋。开皇十六年(596),隋改郑州为管州,州治自成皋移至管城,管城也于是年从中牟分出单独为县。因此开皇十六年(596年)可作为以管城为郑州地区政治中心时期的开始。时管州辖管城、成皋、荥阳、新郑、苑陵、广武(534年置)、中牟等12县。隋大业二年(606年),管州复称郑州,下辖管城、汜水、荥阳、荥泽、圃田、新郑、原武、浚仪、酸枣、开封等11县。
武德四年(621年),李世民进兵据武牢,平王世充,将郑州一分为二:密县、汜水、荥阳、荥泽、成皋(分汜水县置)五县属郑州,州治武牢。管城、圃田、须水、新郑、清池等县属管州,州治管城。贞观元年(627年),又废管州及须水县,属县复入郑州。贞观七年(633年)“自武牢移郑州理所于管城”(《旧唐书•地理志》)。此后一直到明初,郑州治所均设于管城县。圃田于龙朔二年(662年)划归洛州(巩县、嵩阳、阳城等县均属洛州)。万岁通天元年(696年),武则天封禅神岳(嵩山),诏令将嵩阳县改为登封县,将阳城县改为告成县,以取“登嵩封岳大事吿成”之意。天宝元年(742年)至乾元元年(758年),郑州曾改称荥阳郡。五代时期,郑州辖管城、新郑、荥阳、荥泽、中牟、原武、阳武等7县,后梁时将阳武划归开封府,后晋时将中牟划归开封府。管城作为郑州地区的政治中心,至唐代开元年(713—741年)以后,达到了经济鼎盛时期,其地处通济渠东西段之交,“地管御河,商旅往返,船乘不绝。”《旧唐书•李勣传》此又为长安至东南间的重要驿站,“夹路都有店肆待客,酒食丰足……”(杜佑《通典》)。此时的郑州由于地理位置重要,被唐代列为全国六雄(陕州、怀州、郑州、汴州、魏州、绛州)之一,直到明初始终保持着中原交通枢纽的地位。
北宋时期
北宋建隆元年(960年),北宋朝建立,定都汴京。郑州地近京师,属京畿路。皇祐五年(1038年),京畿路所辖的曹州、陈州、许州、郑州、滑州被确定为辅郡。熙宁五年(1072年),宋朝废郑州建制,“以管城、新郑隶开封府,省荥阳、荥泽县为镇入管城”(《宋史•地理志》)。至元丰八年(1085年)又复置郑州,下辖管城、新郑、荥阳、荥泽、原武5县。宋代开国皇帝赵匡胤之父赵弘殷,死后被尊为昭武帝,葬在巩县西境,陵名永安,宋初置永安镇,至景德四年(1007年)升永安镇为县。时永安、登封、巩、密、颍阳等县属河南府。河阴、汜水等县属孟州。崇宁四年(1105年),改开封府为京畿路,并于京畿四面置四辅郡:颍昌府为南辅,郑州为西辅,澶州为北辅,建拱州于襄邑县为东辅,并属京畿。此后,郑州作为宋代四辅郡之一,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西辅”也一度成为郑州的别称。
北宋灭亡,金朝占据中原,在郑州之南置钧州,辖新郑、阳翟二县。贞元元年(1153年),将永安县更名为芝田县。时郑州属南京路,下辖管城、荥泽、密、河阴、汜水、荥阳、原武等7县。
元初,将新郑划归郑州,郑州属汴梁路,下辖管城、荥阳、汜水、河阴、密、新郑、荥泽、原武8县。至元二年(1265年),新郑、密县改属钧州,荥泽、原武划归开封府。郑州仅领管城、荥阳、汜水、河阴4县,是作为州一级建制后辖区面积最小的时期。
明清时期
朱元璋建立明朝后,对全国地方建置进行改革,实行省、府(直隶州)、县三级制。各州附郭县一律省裁,州与县同级,隶属于府。于是管城县裁入郑州。时郑州虽仍领有荥阳、荥泽、河阴、汜水四县,但却是作为属州(县级)。同中牟、新郑、密县同隶属于开封府(开封府隶属于河南布政使司,即河南省)。
清承明制实行省、府(直隶州)、县三级制,全国分为26个省区,设200多个府70多个直隶州。但与明朝不同的是,清朝的府、直隶州、属州间常有升降。郑州在清代曾两次升为直隶州。第一次是在雍正二年(1734年)升为直隶州,直接隶属于河南省,到雍正十二年(1734年)仍隶于开封府。第二次是在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升为直隶州,直到民国二年(1913年)改本州为县。明清两代是行政建置较为稳定的时期,这期间,郑州一直领辖荥阳、荥泽、河阴、汜水4县。中牟县一直隶属于开封府。密县、新郑先后属开封府、许州府,巩县、登封则属河南府。
民国时期
宣统三年(1911年)辛亥革命后,河南省行政区划分为4道、9府、1直隶厅、5直隶州、5散州和106县。郑州直隶州归属于开归陈许道。民国二年(1913年)2月,全国统一将府及直隶厅、直隶州、散厅、散州治所皆改为县,郑州直隶州改称郑县,改开归陈许道为豫东道。民国三年(1914年)6月,豫东道改称开封道,管辖包括郑县、荥阳、河阴、荥泽、汜水、密县、新郑等在内的38个县。民国十一年(1922年)4月,郑县辟为商埠。
民国十一年(1922年)4月,国民政府定都南京后,在全国废除道一级行政建制,实行省县两级制,郑县直属河南省管辖。民国十七年(1928年)3月18日,河南省国民政府析郑县城区置郑州市,至民国二十年(1931年)1月13日撤销郑州市,仍为郑县城区。民国二十年(1931年)6月,荥泽、河阴二县合并为广武县,县治原河阴县。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广武县更名为成皋县。次年5月仍复名为广武县。
从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8月开始,国民党南京政府陆续在各省分区设置了行政督察专员公署,代表省政府监督所辖各县、市。河南省划为11个行政督察区。第一行政督察区管辖郑县、中牟、密县、新郑、广武、汜水、荥阳、开封、尉氏、通许、禹县、洧川、长葛等13县,行政督察专员公署驻郑县。巩县、登封属第十行政督察区。民国三十年(1941年)底,全省改划为13个行政督察区,第一行政督察区的通许县划归第十二区,其余不变。至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9月,河南全省改划为12个行政督察区,第一行政督察区管辖范围不变,但行政督察专员公署由郑县移至新郑县。到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4月,第一行政督察区专员公署重又迁回郑县。
郑州解放
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10月郑州解放后,在郑县城区设立郑州市,直属河南省领导。全市建立第一、二、三3个区,辖区面积5.23平方千米。原郑县及荥阳、新郑、成皋、密县、巩县、登封7县属郑州专区,专员公署驻荥阳,1952年6月,陈留专区并入郑州专区,辖县增至13个。
1950年后,随着郑州市辖区面积扩大,陆续建立了郑州市郊区和回族自治区。1953年2月,郑县撤消,其辖区划归郑州市及新郑、中牟2县。1955年1月,郑州专区改称开封专区,专署由荥阳迁驻开封市。当年,郑州市第一、二、三区分别更名为陇海区、二七区、建设区。次年,回族自治区更名为金水回族区。1958年8月,金水回族区与陇海区合并,定名为管城区,新建立了上街区。至年底,原开封专区5个县划归郑州管辖后,郑州市共辖有二七、建设、管城、上街、郊区5区和荥阳、巩县、登封、密县、新郑5县。
1960年,郑州市撤销建设区建制,新建立金水区、中原区。1961年底,荥阳、巩县、登封、密县、新郑5县复归开封地区。1966年,管城区更名为向阳区。1971年11月,荥阳县划归郑州市管辖。至此,郑州市共辖有二七、金水、中原、向阳、上街、郊区6区和荥阳县1县。
1981年,向阳区更名为向阳回族区(后又更名为管城回族区)。1982年后陆续建立了金海区、新密区。1983年8月实行市带县体制后,原开封地区的巩县、登封、密县、新郑、中牟5县划归郑州。至此,郑州市共辖有二七、金水、中原、管城回族、上街、郊区、金海、新密8区和荥阳、巩县、登封、密县、新郑、中牟6县。
1987年2月,郑州市撤销郊区、金海区、新密区建制,新建立邙山区,所撤销3个区行政区域分别划归市内5区。至此,郑州市共辖有二七、金水、管城回族、邯山、上街6区,巩县、荥阳、登封、密县、新郑、中牟6县。
1991年6月,巩县改巩义市(县级)。同年3月,国务院批准成立郑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2003年,郑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代管中原区的石佛镇、沟赵乡。2010年,河南省政府命名郑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为省级产业集聚区。
1993年4月,成立郑州经济技术开发区。2000年2月,经国务院批准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2003年,代管管城回族区圃田乡和南曹乡的16个村民委员会;2006年,又代管圃田乡的4个村民委员会;2010年河南省政府命名该区为省级产业集聚区。
1994年4月,荥阳县改名荥阳市(县级),密县改名新密市(县级);同年5月,新郑县、登封县分别改名新郑市(县级)、登封市(县级)。
1996年,郑州市撤销建设区建制,新建立金水区、中原区。
2000年末,郑州市辖中原、二七、金水、管城回族、邙山、上街6区,共39个街道、11个乡、11个镇;荥阳、巩义、登封、新密、新郑5市及中牟县,共28个乡、67个镇、3个街道。
2004年5月,邙山区更名惠济区。
2002年国务院批准成立郑东新区,最初实行管建分离,自2011年,实行全面代管,先后代管金水区祭城路和龙子湖2个街道、杨金路街道的2个村民委员会和部分自然村、兴达路街道的5个村民委员会、管城回族区圃田乡的6个村民委员会和1个社区居民委员会。
2007年10月,经河南省政府批准成立郑州航空港区管理委员会,为郑州市政府派出机构,先后2次代管新郑市薛店镇、孟庄镇和龙王乡,共32个村民委员会,42个自然村;代管中牟县张庄镇和三官庙镇,共10个村民委员会,20个自然村。2010年10月24日,经国务院批准成立郑州新郑综合保税区;被河南省政府命名为省级产业集聚区。2011年4月,整合郑州航空港区管理委员会,与郑州新郑综合保税区管理委员会合署办公。2013年3月7日,中国政府批准设立“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
2016年3月30日,设立河南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同年12月26日,经国务院正式批复,国家发改委发布《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十三五”规划》,支持郑州建设国家中心城市。
2018年11月1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建立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的意见》明确指出,以郑州为中心引领中原城市群发展。
参考资料
区情概览.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郑州新郑综合保税区).
最新修订时间:2024-06-07 21:49
目录
概述
史前时期
夏商西周时期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