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家溉(1871-1944)字从耘,晚号筠园,清同治十二年(1873)四月生于长沙县尊阳都塘冲里(今属金井镇)。酷爱书法。1944年,被日寇用乱刀刺死,抛尸塘中。
人物生平
郑家溉,字从耘,晚号筠园,清同治十二年(1873)四月生于长沙县尊阳都塘冲里(今属金井镇)。曾祖郑敦谨官刑部尚书,父楷业系秀才。他自幼聪颖好学,刻苦自励,10岁能文,酷爱书法。时家贫,以笋壳、泥水、石板代笔、墨、纸张,日夕临摩颜真卿帖,得其神髓。后又习晋魏诸家碑帖及孙过庭草书,融会贯通,自成一家。光绪二十年(1894)他免费入岳麓书院,后转入城南书院。二十八年举秀才,不久成进士,授翰林院编修。
1915年,袁世凯与日本签订丧权辱国之“二十一条”。他愤慨之极,斥之为“卖国贼”、“翻复小人”。为避袁之纠缠,先避居天津,后复归长沙。至袁世凯死去始返北京。时同乡、同榜郭宗熙任吉林省长,他应邀任吉林伊兰县木税局长,任满后回北京。从此绝意宦途,潜心书法艺术,清廉自守,鬻字自给。
1932年,日寇成立伪满洲国。郑孝胥出组伪内阁,请他出任尚书府大臣。他痛斥来人:“苏堪(郑孝胥字)昏聩,清室岂可复兴?日本人岂可与之为友?这等卖国勾当,何为污我?”后郑孝胥复托其故友郭宗熙、座师陈宝琛等为之说项,他复信终不肯与之为伍,乃携眷返湘。行前王揖唐仍登门劝阻,他怒斥曰:“我堂堂正正一个中国人,岂能当汉奸,作千古罪人!”
他自返乡归隐,即与朝野显要相绝。惟与学者余嘉锡、高阁仙、杨树达、王啸苏等时相过从。平日与乡民相处亲密无问。
他学宗程、朱,思崇顾(炎武)、王(船山);书法造诣尤深,雄奇秀润,誉满海内外。求字者络绎不绝,而润例却因人而异。抗日战争期间第九战区副司令长官王陵基为母庆寿,请他书九幅寿屏,按常例只需400银元,他索价高达黄金200两。对平民寒士,虽分文不与,亦乐为之。其毕生所积书籍及诗、文、字稿数十箱,在1938年长沙大火中付之一炬。其手迹仅余为其子女所书之文天祥《正气歌》,及岳阳楼楹联:“湖景依然,谁为长醉吕仙,理乱不闻惟把酒;昔人往矣,安得忧时范相,疮痍满目一登楼。”
他目睹日寇侵略,国难当头,多次表示:“宁为玉碎,不为瓦全!”“与其奄奄而毙,不如烈烈而亡!”1944年6月,长沙沦陷,他携一女一孙避难湘乡。旋湘乡亦陷,日寇侦知其家所在,派兵突至,逼他出任维持会长,他严辞拒绝,被寇兵押走。行至檀树塘时,乘寇兵不备,纵身入塘。塘水浅,被寇兵拽起。他求死不得,乃破口大骂。敌怒,用乱刀刺死,抛尸塘中,被当地农民王定坤、彭汇贵捞起藁葬。日寇投降后,其家人将遗体重殓,归葬于家乡松竹坡。
他殉难后,各方人士感其忠烈爱国之壮烈举动,同声痛悼。国民政府派程潜为之公祭,明令褒奖。徐特立在《新华日报》上对其爱国精神撰文予以高度赞扬,称他“以一死全了自己的民族气节”。李维汉也称赞他说:“天安门前为之树碑纪念的无数永垂不朽的先烈,有家溉老先生在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