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兼才(1758~1822)字文化,号六亭。福建德化三班硕杰人。清嘉庆三年(1798)解元。是
福建名解元之一,《台湾县志》、《台湾府志》纂修者。
他一生长期在台湾从事
文化教育等工作,为开发台湾、建设台湾献出毕生的精力与宝贵的生命,为中华民族、为台湾人民作出不朽的贡献。
郑兼才生于清乾隆二十三年(1758)。青年时期曾肄业福州鳌峰书院,为院长盂超然高足。乾隆五十四年(1789)考选拔贡,人国子监,深得祭酒王廷珍器重。旋考充正蓝旗官教习,游京师九载。嘉庆三年(1798)铨选福建闽清县教谕。同年,应戊午科福建乡试中式第一名。之后,历任福建安溪、建宁县教谕。嘉庆九年(1804)调台湾县教谕。嘉庆十年(1805),赴京参加乙丑科礼部会试未中。以后历科会试,由于当时封建考试制度的积弊,屡试均未第。
嘉庆十年兼才会试落第后,复返台抵任,适逢同安蔡牵率武装攻占台湾鹿耳门、凤山、淡水等地,兼才奉命协力率众收复鹿耳门等处,以军功升江西长宁县令,兼才坚辞,调福建泉州府教授。其后,旋又到台湾任职多年,直至去世。
郑兼才所到之处,修建学宫,振兴教育,移风易俗。“举凡乡国利病,须言于当事者,必大声疾呼”。在台任职期间,以崇圣兴学为己任,凡文庙、殿阁、明伦堂及名宦、乡贤、忠义、孝悌诸祠均勤加修建。曾撰写《代郡台请广乡试中式额及岁科试入学额初呈》、《募修台湾县学宫序》、《鹿耳门天后庙额跋》等各种文稿,表达了他对培育台湾地方人才,发展文化教育事业的关切。
郑兼才更重视地方史乘的纂修工作。任台湾县教谕时,在倡修学宫、兴办文化教育等工作外,又与嘉义县教谕、安溪谢金銮合修《台湾县志》。他曾说“邑事之当举,独学宫哉,徵文考献,志乘其要也”。他担负《台湾县志》修纂的筹理谋划,并参与撰稿和编辑。
亲笔撰写《申报续修台湾县志文》、《上汪制军论修台湾县志书》、《续修台湾县志列传》、《续修台湾县志后跋》、《上胡墨庄观察再订台邑志稿条记四条》等文稿。《台湾县志》修纂完成后,又受命与谢金銮合力修纂《台湾府志》,谢金銮因病归梓,兼才独力完成。
郑兼才学问渊博,阅历丰富,为人宽厚,乐于助人,做事勤谨,竭尽全力。道光二年(1822),在台湾督建昭忠祠时,因劳累过度,中暑病殁,为台湾人民,为台湾的建设事业献出了宝贵的生命。时年65岁。
道光四年(1824),福建总督赵慎畛以“兼才有学行,敦崇名节”,举祀乡贤祠,命所至各县学皆应奉祀兼才祠位,以示怀念。道光八年(1828)十月,兼才子光篆、光笋由台扶柩归葬于德化三班桥内村寨后,观察姚莹为其作墓表,太史陈寿祺撰写墓志。后世子孙、族人对兼才非常敬仰,年年到墓茔祭扫。古墓现保存完好,静净肃穆,风景优美。1989年5月,经德化县人民政府批准,列为第四批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郑兼才生前著有《六亭文集》与《粕余诗集》等。《六亭文集》凡三编(《宜居集》、《愈喑集》、《杂著》)12卷,文146篇,收入有《续建安溪县崇圣殿、名宦乡贤诸祠劝捐序》、《代安溪陈令劝修考亭书院序》、《谕建宁士子文》、《建宁县新建文昌庙碑记》、《重建建宁县学署碑记并跋》、《修宁德县城记》、《覆署台湾守》、《台邑观风告示》、《上庆观察论疏浚城濠及应行事宜书》、《山海贼总论》、《巡城纪事》、《台湾守城私记序》、《纪御海寇蔡牵事》、《请移建德化教谕、训导廨申文》、《管仲论》、《诸葛武侯论》、《笔说》、《墨说》、《砚说》、《龙俊郭氏族谱序》、《新建大云桥碑记》等文稿。就其100多篇文稿中,从多个不同侧面反映了郑兼才所到之处,极力推崇文化教育、关心社会生活的情况,对研究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风貌等提供了珍贵的历史资料。尤其对《台湾县志》、《台湾府志》的续修,为研究台湾的历史、地理、政治、经济、军事与文化教育等作出不可磨灭的贡献,其业绩永垂后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