郎木寺,位于甘、青、川交界处,甘肃省
甘南藏族自治州碌曲县
郎木寺镇郎木村,始建于清乾隆十三年(1748年)。
历史沿革
明永乐十一年(1413年),由世格尔登活佛,绒钦更登坚参尊者,遵上师预言授记,始建僧伽静修庵。从此,开始了传教宣法,讲经布道,利益众生的佛学事业。
清乾隆十三年(1748年),郎木寺由第五十三任噶丹赛赤坚赞桑盖大师创建,历经五世赛赤活佛的护持和扩建。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建立了(上密续部)学院,开始逐渐地扩建寺院。
1958年前,该寺设闻思、续部、时轮、印经、医学等五个学院,建有大经堂、金瓦殿等殿堂囊欠近二十座,静修院两处,信教群众分布在碌曲郎木寺、阿拉及卓尼、迭部和四川江岔热瓦等地。
在1958年和“文革”中,郎木寺先后被拆毁。
1981年5月,批准开放复建。
建筑格局
郎木寺处在海拔3480米,占地面积55公顷。郎木寺分为两部分,一个为四川达仓郎木寺寺院,也叫做格尔底寺,虎穴、仙女洞、郎木寺大峡谷以及肉身佛舍利都位于四川郎木寺这边。另一个是甘肃寺院,也叫赛赤寺,通往天葬台的方向,两个寺院隔着小溪相互守望。两座藏传佛教寺院规模宏大,僧人合计有1000多人,占到郎木寺镇常住人口的三分之一以上。
主要建筑
格尔底寺位于四川省若尔盖县红星镇。明永乐十一年(1413年),第一世格尔底寺活佛茸青更登降参在白龙江源头的达仓郎木修建了一座小型隐修寺。此后不断发展,成为阿坝地区格鲁派最大最具影响力的寺院之一。1949年前,郎木格尔底寺有大活佛1人,小活佛45人,僧众680人。1986年,因火灾受损而重建。
赛赤寺位于甘肃省碌曲县郎木寺镇。清乾隆十三年(1748年),拉萨甘丹寺第五十三任赤巴坚参桑格创建此寺。1958年时,有19个活佛,594名僧人,11个属寺,分布于甘肃的碌曲,夏河、迭部等县,四川若尔盖县、阿坝县也有分布。1981年郎木赛赤寺批准开放复建。寺院占地面积约为2600亩,主要有大经堂、佛塔、僧舍等建筑群。
清真寺位于四川省若尔盖县红星镇。清同治四年(1865年),甘肃临夏6名回族商人至郎木寺区域经商,并与当地藏族人通婚,随着人口增加,逐步形成了一个小巷,藏语称“甲科村”。因信仰伊斯兰教,遂建成礼拜点,延请阿訇开学。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甲科村开始建清真寺。1980年若尔盖县委县政府批准修复清真寺,该寺正堂可容纳300人做礼拜。
清真礼拜点位于甘肃省碌曲县郎木寺镇。甘肃郎木寺镇的甲科村回族居民,原本在四川若尔盖县红星镇的清真寺参加礼拜,1980年后部分信教群众从那里分出来,在甘肃碌曲县地界另立一宗教场所,礼拜堂可容纳60余人做礼拜,形成当前的清真礼拜点。清真寺与清真礼拜点虽同为伊斯兰教,但所奉教派不同。
历史文化
名称含义
郎木寺藏语全称“郎木寺噶丹雪珠皖嘎昭吾林”,意为“郎木寺具喜论修白连花解脱洲”。
节日
“莫郎节”藏语为“莫郎切莫”,意为传诏大法会,源于明成祖永乐七年(1409年)藏历正月,是格鲁派大师宗喀巴在大昭寺倡导并沿袭至今讲论佛经、发愿祈祷的大法会,每年藏历正月初三至十七举行,节日活动由僧人集中念大经祈祷诸神驱邪除魔消灾免祸,保佑新年中幸福吉祥和大型户外宗教庆典祈祷仪式两个部分组成。节日期间举行各种大型的诵经、跳神、降神、驱鬼等宗教活动,并展现各种宗教祈祷仪式、瞻佛节、法舞、酥油花等宗教文化。
“雪”是酸奶子的意思,“顿”是“宴”、“吃”的意思,雪顿节按藏语解释说是吃酸奶子节日。每年藏历七月一日举行,为期四、五天。雪顿是藏语译者,意思是“酸奶宴”,于是雪顿节便被解释为喝酸奶子的节日。按藏传佛教格鲁派(黄教)的规定,藏历四月至六月期间僧侣不能外出,佛教的戒律有三百多条,忌讳的是杀生害命。由于夏季天气变暖,草木滋长,百虫惊蛰,万物复苏,其间僧人外出活动难免踩杀生命,违背“不杀生”之戒律。因此,格鲁派的戒律中规定藏历四月至六月期间,喇嘛们只能在寺院待着,关门静静地修炼,称为“雅勒”,意即“夏日安居”,直到六月底方可开禁。待到解制开禁之日,僧人纷纷出寺,这时农牧民要拿出准备好的酸奶子敬献。这是雪顿节的由来。
插箭节是藏族草原上独特的民俗活动之一,也是僧俗共同举行的一项宗教活动。插箭节都在各个村落的山上举行。人们把五彩神箭作为供奉的象征,于是便有了“插箭节”的名称。
所获荣誉
2005年3月,郎木寺被甘肃省政府批准为省级风景名胜区。
2006年,郎木寺被评为国家AA级旅游景区。
参观信息
地理位置
郎木寺位于甘、青、川交界处,甘肃省
甘南藏族自治州碌曲县
郎木寺镇郎木村。距碌曲县城90千米、省会兰州467千米。
售票时间
4月1日—11月1日。
门票价格
每人30元(小孩一米二以下,老人70以上免费;其他证件一律无效)。
交通路线
碌曲县——G213——S313——郎木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