郎志丽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郎志丽,女,满族,1942年9月23日出生,北京市海淀区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面人(北京面人郎)代表性传承人,工艺美术家,著名的面塑艺术家。
人物经历
在拳头大的葫芦里(10厘米高)装下一百零八将,半个葫芦里装54个,这是她的得意之作。葫芦里每个人物仅2厘米高,穿着古装,戴着头饰,拿着兵器,黑白眼珠分明,人物造型各异,人物的神态还互相呼应着。创作有《关公》、《七仙女》、《百子图》、《八仙过海》、《四大天王》、《红楼梦》人物等作品。她大胆采用新材料同面塑工艺相结合,拍摄了科教片《菌蘑》、《心脏主动脉》等。以微型面塑核桃人创作了《十八罗汉》、《十二花神》、《福禄寿之星》、《秋翁遇仙》。其作品参加世界少儿作品展并获奖。1995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民间艺术家”称号,1998年被中国国际名人协会授予荣誉证书,1999年其论文《论面塑艺术的创新》经世界学术贡献奖评审委员会评审获论文金奖。2005年被中国艺术研究院聘为“民间艺术创作研究员”。
出生于1942年的郎志丽从小在父亲郎绍安的熏陶下学着制做面人,6岁左右就能帮父亲捏制一些面人手上拿的糖葫芦、皮球、小白兔等小的物件。1957年郎志丽进入北京市工艺美术研究所,当年就做出面塑“穆桂英”并参加了莫斯科国际少儿艺术作品比赛,获得了优秀奖,一下就引起了不小的轰动。1958年她随父亲一起制做了上海大世界新旧对比面塑造型,这不仅是接受新事物的开始,也是她日后发展创新面塑艺术的基础。
面塑世家
“面塑”俗称面人或江米人,它的渊源可追溯到战国时的“俑”和汉朝“傀儡”,清朝的《扬州画舫录》等古籍上均有记载,在我国民间城乡广为流传。北京“面人郎”郎绍安先生是近代中国著名的面塑大师,北京郎派面塑艺术的创始人,满族镶红旗钮钴禄氏后裔。解放后多次代表中国到国外进行艺术表演,被国外友人惊呼为“上帝之手”。
郎氏面塑充分运用揉,捏,揪,挑,压,搓,滚,碾,剁,拨,按,切等技法对细节不厌其烦地勾勒,制做一丝不苟,细致入微,武将头盔上的花纹,衣服褶皱的颜色,旗子上的字迹图案,人物的眼睫毛、双眼皮、头饰发髻,无一不体现制做的精良,而且都是一次成型,制做之前经
传承艺韵
郎志丽认为自己的父亲作为一代名师,在面塑技法上已经达到炉火纯青的至高境界,因此,立志创新是自己的发展之路。
她在面塑创作中时常以一种女性特有的细腻给面塑艺术注入了新的生命。在颜料上,她将以往的染布平色改为色彩更丰富的绘画色;在捏制眉毛时,她将面团揉成粗细不一样的尖形,让眉峰和眉梢活灵活现流露出面人的神态。在老一辈面塑艺人创作核桃面塑的启发下,她还创新出在葫芦里塑造面人的技法,可将更大场景的寓言故事在葫芦里得到体现。由于她经常用心去观察社会和日常生活,并在创作过程中不断出新出奇,使面塑作品更加具有了独特的艺术魅力。在创作表现潘多登上世界屋脊“珠穆朗玛峰”的面塑作品中,她利用透明材料和其它工艺仿制的冰凌,效果极佳。此后又借鉴了玉器、脸谱、彩绘等姐妹艺术融到面塑创作上,并创出了仿珊瑚、仿象牙等新作品,极受欢迎。
郎志丽不断探索突破传统作品的局限,在作品大型化、微型化和集成化上进行了积极尝试。她的微型作品在一个拳头大小的葫芦里(10厘米高)装下了一百零八将,葫芦里每个人物仅2厘米高,穿着古装,戴着头饰,拿着兵器,黑白眼珠分明,人物造型各异,人物的神态还互相呼应。类似作品创作有《关公》、《七仙女》、《百子图》、《八仙过海》、《四大天王》、《红楼梦》人物等。
上海博览展
剪纸、皮影、面塑、风筝,在上海首届民族民间艺术博览会(下简称“民博会”)2005年,上海展览中心再度被这些色彩艳丽、精雕细凿、造型各异的艺术品装点。从今天开始,又一届民博会将5000多平方米的展厅打造成各地民族民间艺术的“秀场”,来自全国各地的民间艺术大师将现场表演各自的“绝活儿”,其中的经典作品将在展览结束后留在上海。
北京面塑大师郎志丽的“面人儿”被放置在葫芦、核桃壳等做的“房子中”,并营造了各种环境,改变了单个“面人儿”的单调;上海剪纸艺术家李守白将剪纸的图案移到小巧的挂饰上,形成了展出的“社火”系列工艺品。“传统剪纸的功用离现代生活较远,当作为现代生活装饰的时候也只能用镜框挂着,形式单一。”李守白说,“用传统的手法和材料的同时,给民间艺术引入新的形式无疑拓展了其生存空间。”
奥运文化展
为了迎接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到来,体现人文奥运精神,展现民间文化的内涵,展示民间艺术传人的成果,由北京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办、北京民间文艺家协会协办的“迎奥运民间艺术展“将于2007年6月26日至7月6日在中华世纪坛举办。此次展览被北京奥组委列入第五届“北京2008”奥林匹克文化节。展览题材广泛、内容丰富,既散发着浓郁的民间气息,又体现着清新的时代特色;既有表现喜庆吉祥的传统题材作品,也有表现奥运内容的作品。
主办方称,本次展览将有近百余名民间艺术家及工艺大师们的作品参展。展览作品流派纷呈、风格多样,基本上展现了京城民间艺术全貌,同时也有少部分外省市的作品,约有500件民间艺术品参展。展会上,将有风筝、面塑、泥塑、脸谱、剪纸、皮影、绢人、毛猴、草编、蜡染、扎染、毛猴、草编、刺绣木雕绢花、内画鼻烟壶、烙画、刻瓷印纽绒鸟、彩灯等30多个艺术门类与市民见面。郎志丽(面人郎传人)的作品也在其中。
文化传承人
中国文联、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在人民大会堂为首批“中国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命名。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民协主席冯骥才指出:传承人锐减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濒危的根本原因。今天首批获得“中国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命名的共有166位民间艺人,他们所传承的文化遗产主要包括民间文学、民间表演艺术、手工技艺和民俗技能四大类。杰出传承人的调查认定和命名工作于2005年3月启动,经过两年多在全国范围的调查、推荐和专家论证与评定、公示,最终认定了这首批主要包括郎志丽在内的166位。
国民协对所有认定的传承人的生活的文化背景、地域特征、
民俗习惯及其传承史、口述史、技艺过程、艺术特点和代表作进行了深入的调查细致的整理,建立起了完备的档案和数据库。由中国民协编撰的《中国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名录(第一批)》和3种示范性的传承人个人成就调查整理图书也在今天由民族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据悉,第二批传承人的调查、认定工作又在组织实施中。
郎志丽 女,1942年9月生,北京人,满族。中共党员,北京工艺美术工厂工艺美术师。北京市青年联合会第四届委员会常委,中国工艺美术联合会第四届委员会常委,中国工艺美术学会民间工艺美术专业委员会会员、雕塑委员会会员。主要成果:其面塑艺术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创作有《关公》、《包公》、《七仙女》、《百子图》等作品。另创作有《十八罗汉》、《十二花神》、《福禄寿之星》等微形面塑核桃人。另外在10厘米的小葫芦内塑群体人物《八仙过海》。其作品参加世界少儿作品展并获奖,1984年参加中古传统展,1987年获第十一届亚运会标三等奖。1995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民间艺术家”称号。事迹被收入《中国妇女500杰》、《中国当代艺术界名人录》。
主要作品
葫芦里每个人物仅2厘米高,穿着古装,带着头饰,拿着兵器,黑白眼珠分明,任务造型各异,人物的神态还互相呼应着。创作有《关公》《七仙女》《百子图》、《八仙过海》、《四大天王》《红楼梦》人物等作品。在自然科学上大胆采用新材料同面塑工艺相结合,拍摄了科教片《菌蘑》、《心脏主动脉》等。在微型面塑核桃人创作了《十八罗汉》《十二花神》、《福禄寿之星》、《秋翁遇仙》。其作品参加世界少儿作品展并获奖。1984年参加中国古代传统展,1987年获第十一届亚运会会标三等奖,1995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民间艺术家”称号,1998年被中国国际名人协会授予荣誉证书,1999年其论文《论面塑艺术的创新》经世界学术贡献奖评审委员会评审获论文金奖。
参考资料
郎志丽.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
最新修订时间:2022-11-05 10:52
目录
概述
人物经历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