邻居
1981年郑洞天、徐谷明执导的电影
《邻居》是北京电影学院青年电影制片厂出品的剧情片,由郑洞天徐谷明执导,冯汉元主演,郑振瑶、王培、许忠全等参演,于1981年上映。
剧情简介
建筑工程学院的一幢职工宿舍楼里,住着学院党委书记袁亦方、顾问刘力行、 水暖工喜凤年、校医明大夫、助教冯 卫东、讲师章炳华共六户人家。由于住房拥挤,又没有公共厨房,大家只能在狭小的楼道上烧饭。尽管如此, 大家患难与共,邻里关系和睦。不久 ,袁书记分到了新居。经他向房管科吴科长争取,又分了一套房给他的老上级刘力行。其他几家住户希望能把袁亦方腾出的房子作为公共厨房,可是吴科长竟偷偷把房子分给了省委董部长的侄子。老刘得知此事主动提出不搬新居,换袁亦方腾出的房子给邻居们当厨房。一次,老刘在延安时代的老朋友——美国女记者艾格尼丝访华,袁亦方巧妙地让老刘在他的新居里接待客人,结果笑话百出。耿直的老刘索性陪她来到自己真正的家,参加了公共厨房的会餐。女记者拍下了会餐的照片。已调任市建委的袁亦方看到照片后认为丢了中国人的脸,便假借名义为领导干部盖高级住宅。明大夫的弟弟明玉朗写信给市委书记, 揭发这一问题,竟受到打击报复。正生病住院的老刘得知后,溜出病房, 找市委书记陈述意见。市委决定停建高级住宅, 着重解决群众的住房问题。明玉朗也被建工学院录取为研究生。春天来临,公共厨房里又一次欢宴,庆祝几户人家乔迁。
演职员表
演员表
职员表
演职员表参考资料
角色介绍
角色介绍参考资料
幕后花絮
拍摄花絮
穿帮镜头
获奖记录
幕后制作
创作原则
《邻居》的电影文学剧本原名《厨房交响曲》,发表于1980年的《电影创作》上,1981年初北京电影学院青年电影制片厂决定把它拍摄成影片。在写分镜头脚本之前,导演郑洞天等人与文学剧本的三位作者反复讨论,确定了电影的主题:透过“房子”问题表现当时社会中人与人之间和每个人内心中的精神建设,该怎样对待现实中的矛盾和困难、怎样重建被扭曲了的党群关系。导演郑洞天感到当时跟人民真实生活不沾边的电影层出不穷,而且观众对那种所谓“唯美”矫情的瞎编的容忍度正在扩大,甚至有的人认为电影本来就应该和生活不一样。他认为有必要纠正这种错误观念。所以,他定下了“真实,真实,再真实”的创作原则,宁可《邻居》被人说“不高不美”,也要实实在在地再现现实生活。
演员选择
选角时,导演的第一要求是演员的形象要平易近人,希望观众看到这些角色,就像看到生活中的熟人、朋友一样亲切。选择冯汉元做主角,是看中了他是同年龄段演员中难得的“干巴瘦老头”,而且他经常在舞台上演普通人。冯因怕自己形象上了镜头不好看,曾一度谢绝出演,后来导演费了不少口舌才打消了他的顾虑。选泽郑振瑶和袁牧女,也是因为她们虽然算不上漂亮,但气质、性格跟角色接近。
表演生活化
在影片开拍前,导演向全体演员提出了一条表演原则:演员表演不能超过人物在实际生活中应有的幅度,要让观众感到影片中的事就像发生在他们身边。
在台词方面,导演对原剧本中比较文学性的台词进行了修改,特别是刘力行批评、帮助别人时的台词,尽量少用政治术语,多用“白话”, 以符合角色平易近人的特点。例如,老刘批评冯卫东乱发议论,原剧本中用的是严肃的政治术语:“你这个人平均主义思想也太严重了。”导演联想到影片开头老刘替小冯打醋的情节,用醋瓶子来当话头,改成“以后我再也不管打了,你们家酸味够了!”为了增强生活感,在后期配对白时,导演还尝试让演员说半句话,互相打断抢着说话,保留演员配音时的自然停顿和偶尔的口吃。
场景与道具
片中主要情节的发生场景——筒子楼,是在摄影棚内搭的。为此,美工遍访北京大专院校的各种宿舍楼,拟定了建筑样式。为了把假景变得更“真实”,他们用墙柱、琳琅满目的生活用品把大块墙面隔成局部平面,加强烟熏火燎的效果,以克服布景墙质感差的弱点,在实拍时强调光源,不使假墙穿帮。拍摄时镜头不越墙,就算拆掉活墙拍摄,机位也尽量不放在原来的墙线之外,少用对打镜头,不破坏观众对四面墙空间的真实感。
片中大量的生活道具是从真实的筒子楼里搬来的,锅盆碗灶不是买新的做旧,而是用新的去换人们正在使用的旧家什。由于袁亦方住的干部楼是在杭州浙江大学拍的,为了使道具生活化,摄制组的道具刘清标等人走访了浙大一些邻导干部的家,偶然看到一张“1978年中央首长和全国科技大会代表合影”,他当场想到这张合影适合挂在袁亦方家中。尽管文学剧本和分镜头剧本中都没有提到有这样一副合影,但是刘认为这张合影既能加强时代气息,又能突出人物身份和性格,所以借来挂在了袁家。导演看到这张照片后很满意,还特意为它加了场戏。
音响设计
在音响设计中,导演组尝试以生活中的音响配合画面,组成老百姓平凡的生活情景。影片中所有场面,全部加上生活中应有的音响,如收音机里的说书声、广播报时声等,让观众随时都有一种听觉上的真实生活感。不加外来音乐,而用生活音响起到过去影片中音乐所起到的某种作用,根据剧情,找寻有特点、有寓意的音响来烘托气氛。比如,喜凤年挨处分后闷头扫地,用楼上传来的剁馅声,来增强人物烦躁的心情。
刘力行在码头送明玉朗一场,是全片中抒情意味较强的场面,比较适合配音乐,导演几乎动摇了不外加音乐的想法,但反复考虑后,还是决定用码头本身具有的轮船马达声、汽笛声。
虽然导演组决定不外加音乐,但考虑到全片音响构成和人物精神世界的丰富性考虑,又给片中两位知识分子加上了热爱古典音乐的性格色彩,在必要时让录音机登场,让它当着观众的面播出与剧情相呼应的音乐片断。
影片评价
该片没有致力于编故事,也没有复写生活,而是努力地同生活保持一适当的距离,继承发扬中国电影优良的现实主义传统,力求真实地反映生活本来面目。因此,在电影语方上,它不耍花腔,不讲套路,而用质朴自然的手法抒写编导者的爱憎与是非,形象、声音、色彩并用,怎么有利于表现主题怎么来,是很值得称道的。自然,这意念在影片中也有中断和偏离的地方,风格有不尽统一的所在,然而,从全片来看,创作者这种在电影观念上的追求,是应当肯定的。(作家苏叔阳评)
《邻居》的创作者在现实主义美学道路上所做的探索,其意义大大超出了一个影片的范畴。从文学剧本诞生起,便可以看出创作者在有目的地克服艺术创作上的虚假问题。电影在原剧本的基础上更明确了要去“假”存“真”,在现实主义美学道路上向前跨步。用刘力行给邻居们的一封亲切感人的信来作为影片的结尾意味深长,可以看出那种为了“真实、真实,再真实”所做的精心努力。(影评人王云缦评)
最新修订时间:2024-11-16 09:14
目录
概述
剧情简介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