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志刚
中国科学院院士、材料学专家
邹志刚,1955年3月生于天津市,籍贯山东黄县,材料学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南京大学环境材料与再生能源研究中心主任,江苏省纳米技术重点实验室主任。
人物经历
1955年3月,邹志刚出生于天津市,籍贯山东黄县。
1982年,从天津大学毕业,获得学士学位。
1986年,从天津大学材料科学专业硕士研究生毕业,获得硕士学位,并留校任教。
1991年—1993年,在日本东京工业大学无机材料研究所做访问研究员。
1996年,从日本东京大学毕业,获得理学博士。
2004年4月,辞去日本的工作,全职进入南京大学工作。
2015年12月,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2018年3月,当选为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
2019年至2021年12月,担任福州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邹志刚在光催化材料及其在能源与环境中应用的基础研究中,提出了调控光催化材料能带结构的新理论和新方法,发展了新一代可见光响应型光催化材料,实现了可见光下水的完全分解。并通过构建纳米异质结光催化材料新体系,实现了光生电子和空穴对的有效分离,显著提高量子效率和光催化性能;发现了不同污染物间的协同降解新效应,筛选出可实际应用的高效光催化材料体系,模拟植物光合作用实现了利用光催化材料将CO2和水转化为氧气和甲烷等碳氢燃料,拓展了光催化材料的研究领域。
截至2016年9月,邹志刚先后在Nature、PRL、Angew Chem、JACS、Adv Mater等期刊上发表论文450多篇,H指数63。
截至2016年9月,邹志刚先后承担国家重大基础研究计划973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日合作项目、科技部国际合作重大项目、教育部科学技术研究重大项目及江苏省高技术项目等多项科研项目。
截至2016年9月,邹志刚先后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和江苏省科学技术一等奖各1项;发明专利30余项。
人才培养
邹志刚认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职业伴随人的大半生时间,如果没有兴趣作为精神支撑,职业和事业最终会失去动力。邹志刚鼓励学生从兴趣出发,自主选择学科前沿问题。他很重视对学生们学习和生活细节问题。他认为学问做得好,首先要做好人。他要求学生在基本生活礼仪上要做到位,比如说,他要求学生们多说三个词:“‘对不起’、‘谢谢’、‘再见’”。“对不起”是要勇于承担责任,“谢谢”是要时刻保持一个感恩的心,“再见”是要维护一个和谐融洽的团体氛围。
2020年,邹志刚带领的“环境材料与可再生能源研究生导师团队”获得“十佳研究生导师团队”称号。
荣誉表彰
社会任职
人物评价
邹志刚在新能源、新材料科技领域做出了杰出成就与贡献。(南京大学环境材料与再生能源研究中心评)
邹志刚在高效可见光响应型新一代光催化材料的设计理论、核心制备和应用基础等方面做出了系统、原创性的贡献。(青岛大学新闻网评)
邹志刚是中国光催化材料领域的领军人物之一,他关于可再生能源研究从零开始一步一步做起,不断产出重量级的科研成果。(南京大学人力资源处评)
参考资料
邹志刚.南京大学环境材料与再生能源研究中心.
学院概况-现任领导.福州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最新修订时间:2025-01-10 14:06
目录
概述
人物经历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