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与鲁哄①。穆公问曰:“吾有司②死者三十三人,而民莫之死也。诛之,则不可胜诛;不诛,则疾视其长上之死而不救。如之何则可也?”孟子对③曰:“凶年饥岁,君之民,老弱转乎沟壑,壮者散而之四方者,几千人矣;而君之仓廪实,府库充,有司莫以告:是上慢而残下也。曾子曰:‘戒之戒之出
乎尔者,反乎尔者也。’夫民今而后得反之也,君无尤焉。
君行仁政,斯民亲其上,死其长矣。”选自《孟子·梁惠王下》
1 邹,春秋时邾国,
战国时改国号叫”邹”,今
山东省有
邹县。鲁,周武王封弟弟
周公在
山东州一带地方,称“
鲁国”。哄,古时形容战斗的声音,这里指战争。“圣贤说政”,就是说
邹国与
鲁国发生了战争。
邹国与
鲁国交战。邹穆公问孟子:“我的官员死了三十三人,而百姓没有一个肯为长官效死的。杀了他们吧,无法杀尽;不杀吧,又恨他们看着自己的长官死难而不去救,拿他们怎么办才好呢?”
孟子回答道:“饥荒年头,您的百姓,年迈体弱的辗转饿死在荒山沟里,壮年人逃往四方,都快上千人了。然而您的粮仓里粮食满满的,库房里财物足足的,官吏不把真实情况报告,这就是对上怠慢国君,对下残害百姓啊。曾子说过:‘警惕啊,警惕啊!你做出的事,后果会反加到你身上。’百姓从今以后可以反过来这样对待他们的长官了。您不要怪罪他们了。(如果)您能施行
仁政,百姓自然就会亲近他们的长官,愿为长官牺牲。”
《
孟子》一书七篇,是
战国时期孟子的言论汇编,记录了孟子与其他诸家思想的争辩,对弟子的言传身教,游说诸侯等内容,由孟子及其弟子(万章等)共同编撰而成。
《
孟子》记录了孟子的治国思想、政治观点(
仁政、王霸之辨、民本、格君心之非,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和政治行动,成书大约在
战国中期,属儒家经典著作。其学说出发点为性善论,主张德治。南宋时朱熹将《
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在一起称“四书”。自从宋、元、明、清以来,都把它当做家传户诵的书。就像今天的教科书一样。
《
孟子》是四书中篇幅最大的部头最重的一本,有三万五千多字,从此直到清末,“四书”一直是科举必考内容。《
孟子》这部书的理论,不但纯粹宏博,文章也极雄健优美。
孟子是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
孔子学说的继承者,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相传孟子是
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裔,幼年丧父,家庭贫困,曾受业于子思的学生。
孟子学成以后,以士的身份游说诸侯,企图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到过 梁(魏)国、齐国、宋国、滕国、
鲁国。当时几个大国都致力于富国强兵,争取通过暴力的手段实现统一,他继承了
孔子“仁”的思想并将其发展成为“
仁政亚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