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邶风·泉水》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
诗经》中的一首诗。此诗写卫国女子嫁到别国而思念母邦,心中设想回国所经路途,并为此商议于自己的姐妹,因思归不成,只好考虑出游销忧。全诗四章,每章六句,通过不同的叙写手段,以幻写真,将虚实结合起来,多侧面地展示人物形象,曲折委婉,生动感人。
作品原文
邶风①·泉水②
毖彼泉水③,亦流于淇④。有怀于卫⑤,靡日不思⑥。娈彼诸姬⑦,聊与之谋⑧。
出宿于泲⑨,饮饯于祢⑩,女子有行⑪,远父母兄弟。问我诸姑⑫,遂及伯姊⑬。
出宿于干⑭,饮饯于言⑮。载脂载舝⑯,还车言迈⑰。遄臻于卫⑱,不瑕有害⑲?
我思肥泉⑳,兹之永叹㉑。思须与漕㉒,我心悠悠㉓。驾言出游㉔,以写我忧㉕。
注释译文
词句注释
①邶(bèi):《诗经》“
十五国风”之一,今存十九首。邶,中国周代诸侯国名,地在今河南省汤阴县东南。
②泉水:卫国水名,即末章所说的“肥泉”。
③毖(bì):“泌”的假借字,泉水涌流貌。
④淇:卫国水名。
⑤有怀:因怀念。有,以,因。
⑥靡(mǐ):无。
⑦娈(luán):美好的样子。诸姬:指卫国的同姓之女。卫侯姬姓,其女出嫁时由同姓之女陪嫁。先秦婚制,贵族之女出嫁按其爵次以一定数量的同姓之女随嫁或陪嫁。
⑧聊:姑且。一说愿。谋:谋划回娘家事。
⑨宿:歇息。泲(jǐ):卫国地名。一说水名,即济水。
⑩饯:饯行,以酒送行。祢(nǐ):卫国地名。
⑪行:指女子出嫁,有时专指诸侯嫁女。
⑫诸姑:诸位姑母。父亲的姊妹称“姑”。
⑬伯姊:姐妹辈年长者。
⑭干:卫国地名。
⑮言:卫国地名。
⑯载:发语词。脂:涂车轴的油脂。舝(xiá):同“辖”,车轴头上的金属键,挡住车轮使不脱落。此处脂、舝皆作动词。
⑰还车:回转车。还,同“旋”,回归。迈:远行。
⑱遄(chuán):疾速。臻:至,到。
⑲不瑕:不何,不无,疑问之词。瑕,通“遐”,胡,何。一说远。
⑳肥泉:卫国城邑。一说同出异归之泉。
㉑兹:通“滋”,增加,更加。
㉒须:卫国地名。一说通“沫”,朝歌之地,曾是卫国都城。漕:即“曹”。卫国在遭受北狄入侵后,将都城迁至曹邑。
㉓悠悠:忧愁深长不断。
㉔驾:驾车。言:语助词。
㉕写(xiè):通“泻”,宣泄,消除,排遣。
白话译文
泉水汩汩流不息,还是回归入淇水。怀念卫国我故乡,没有一天不在想。同来姬姓好姐妹,且与她们来商量。
回想当初宿泲地,摆酒饯行在祢邑。女子出嫁到别国,远离父母和兄弟。临行问候我姑母,还有众位好姊妹。
如能回乡宿在干,饯行之地就在言。车轴上油插紧键,直奔故乡跑得欢。疾驰速奔回到卫,不会招来甚后患?
我是思绪在肥泉,声声叹息用不休。再想须城与漕邑,我的忧伤无尽头。驾着马车去出游,借此排解我忧愁。
创作背景
《毛诗序》认为《邶风·泉水》是卫女思归之作:“《泉水》,卫女思归也。嫁于诸侯,父母终,思归宁而不得,故作是诗以自见也。”
朱熹《
诗集传》、
方玉润《
诗经原始》、
范家相《
诗渖》等从之。而
何楷《
诗经世本古义》、
龚橙《诗本谊》、
魏源《
诗古微》、
高亨《
诗经今注》等以为是许穆公夫人所作,黄中松《
诗疑辨证》则怀疑是宋桓夫人或邢侯夫人所作。此诗作者序传均无明文,史料亦不可稽征,大概是卫国女子嫁到别的国家,思念家乡而不得归时写下的诗。
《诗经》时代贵族男女婚姻,等级界限分明。他们认为,尊卑不敌是违礼行为,将有伤婚姻之好。所以,诸侯之女宁可千里迢迢远嫁他国,也不可在国内屈尊俯就降格下求。诸侯之间的这种以礼为基础的联姻,完全符合他们的狭隘的阶级私利,满足恪守礼仪的虚荣心理,因而成为当时上层社会的一种普遍现象。但它却给成婚者本人带来诸多不幸,其中之一就是使妇女与宗亲故国相隔绝,终生陷入无限的思念和痛苦之中。此诗中的卫女就是如此。当初她出嫁时曾宿于泲、干,饯于祢、言,路程十分遥远。现在想回归而不可得,父母兄妹与她早已是天各一方,彼此可望而不可及,剩下的只有无日无夜的思念,默默地啜饮着骨肉生离的苦痛。她遭受压抑和折磨而难以归宁。按照当时贵族的婚嫁礼仪,诸侯之女远嫁,归宁受到很多限制:“诸侯夫人尊重,既嫁,非有大故不得反。”(《
公羊传·庄公二十七年》
何休解诂)父母殁后,根本不能见宗亲,每年只能“使大夫宁于兄弟”(《诗经·泉水》
郑玄笺)。其目的是使妇女终生处于丈夫的监督控制之下,一可加强男方的力量,二便于所谓的“防淫”。这种体现着贵族家庭内部男性压迫女性的礼法,如同一道巨大的罗网,使妇女完全失去了自由而沦为家庭奴隶。这种不合理的现实,正是妇女不幸命运的根源。诗中卫女所发出的质问和为排遣忧愁的举动,即对此而发。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这首诗是当时社会现实和有关制度的一个特定侧面的反映。
作品鉴赏
整体赏析
《邶风·泉水》一诗通过不同的叙写手段,将虚实结合起来,多侧面地展示卫女的人物形象,颇为感人。
第一章“毖彼泉水,亦流于淇”两句,用泉水流入淇水起兴,委婉道出卫女归宁的念头。这两句与《
邶风·柏舟》首二句“泛彼柏舟,亦泛其流”同用“彼”“亦”两字起调,文情凄惋悱侧而不突兀,由此点出诗题——“有怀于卫,靡日不思。”女主人公魂牵梦绕着卫国,想亲往探视,但根据礼仪却不能返卫,深感无限委曲,内心焦急难奈。作为一个女性,在思归不得而陷入深深的愁苦中时,首先想到的是自己的姐妹,由此引出“娈彼诸姬,聊与之谋”两句。父母兄妹既无由可见,那么陪嫁的姪娣对她说来也是无限的美好,这些来自故国的亲人或许可以慰藉她的孤独情怀。她明知与她们商议也无济于事,但她却偏要这样做。这种徒劳的行为足以说明她的孤寂和愁闷所达到的程度。这里,“聊”和“娈”一样,运用十分巧妙,将卫女内心活动不着痕迹地表现出来。
第二章和第三章均承接第一章而来,用赋法铺写虚景,表达主人公对卫国真挚深切的怀念。第二章写她欲归不得,却去设想当初出嫁适卫之时与家人饮饯诀别的情景。如今物换星移,寒暑数易,家人近况无由获知,颇令自己牵挂,归宁的念头更加坚定笃实。第三章好像与第二章重复,但却是幻境中再生幻境,设想归宁路途上的场景,车速之快疾与主人公心情之迫切相互映发衬托。速去速回,合情合理,但最终仍不能成行,“不瑕有害”一句含蓄蕴藉。这两章全是凭空杜撰,出有入无,诗歌因此曲折起伏,婉妙沉绝。
第四章写主人公思归不成,欲罢不能,只好考虑出游销忧,但是思卫地而伤情,愁更转愁。“我思肥泉,兹之永叹”,再写愁怀,回肠荡气;“思须与漕,我心悠悠”,情怀郁郁,文气更曲一层。
诗中写卫女思念故国宗亲多写具体地名:宿泲宿干,思须思漕,怀于卫,思肥泉,这不仅是由于这些地方留给她难忘的印象,更由于那里悬系着她无限的挂牵。所以写这么多的地名不但不显得枯燥,反而将卫女的思念表现得更加深切,她的思念和忧愁真如诗歌开头所说,如同卫地涌流的泉水那样的绵绵无尽。
清人陈继揆对此诗以幻写真,通过虚无缥缈的描写衬托主人公真切深沉的思念的艺术手法赞赏备至。
名家点评
明代
戴君恩《读诗臆评》:“‘有怀于卫,靡日不思’,诗题也。以下俱藉之以描写‘有怀’之极思耳。”“波澜横生,峰峦叠出,可谓千古奇观。”
清代陈震《读诗识小录》:“全诗皆以冥想幻出奇文,谋与问皆非实有其事。”
清代
方玉润《
诗经原始》:“饯于祢,又饯于言,是虚想饯地而已,非真饯也。”
清末陈继揆《读诗臆补》:“全诗皆虚景也。因想成幻,构出许多问答,许多路途,又想到出游写忧,其实未出中门半步也。东野《征妇怨》‘渔阳千里道,近如中门限。中门逾有时,渔阳常在眼’,即此意。犹杜工部所谓‘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