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
孙诒让28岁那年(光绪元年1875),孙家在瑞安县城的一所宅院邵屿寓庐落成。
邵屿寓庐坐北朝南,位于公园路南,西侧是条小巷。过去路的南侧有条小河,小河经过屋后汇入护城河。一条石板小桥横跨小河,将公园路和小巷连接起来。小桥称宋都桥,巷内镇有太平石,便称小巷为太平石,环境异常清幽。
现在的故居已没了过去那般清幽的景致,河堵塞了,小桥拆了,新建的教学楼代替了一巷之隔的忠义庙。现在的忠义街正处在改建工程的密锣紧鼓之中,街上那些白墙黛瓦、飞翘的檐角不见了,换来的是一些大宅院被拆后遗留下来的破瓦残砖。
邵屿寓庐不仅是
孙衣言和
孙诒让父子俩曾居住过的地方,而且还是“诒善祠塾”的旧址。在孙衣言致仕的第二年,即光绪六年(1880) ,孙衣言创设诒善祠塾于孙氏宅院内。孙衣言创设诒善祠塾旨在启迪后人,并亲笔题书“诒善祠塾”匾额和“务求知古如君举,尤喜能文似水心”的楹联于后罩房的大门上。
故居是座传统的二进合院式建筑,跨进院门,眼前是一座单檐平屋,一楹五间的正屋。正屋的屋脊两端挺拔的卷草吻和高耸的五花马头墙,特别醒目。明、次三间前设有内廊,廊道不很宽,廊轩置半坡顶,轩梁用琴面月梁,在月梁和檐檩交接处置有精致的枫拱。檐柱用株树圆柱,柱头科做成一翘斗拱,拱头置南瓜垂花柱,垂花柱两侧置透雕云板。步入正堂,高挺的穿斗式梁架结构,使正堂显得开敞高畅。梁架上的月梁以及露明木构件上都作了许多精致的雕饰。
门前空旷的
天井两旁放着一些盆养花木,三合土的地面已是坑坑洼洼。青砖铺设的正堂地面也已伤痕累累,大多像被硬器破坏过,走上去砰砰作响。
正屋后面又是一个天井,天井两侧是对称的一楹三间轩房,北头是一楹五间的后罩房。它们一律单檐平屋,穿斗式梁架,和正屋连檐构筑。与正屋形成一处封闭性四合式的院落。这种空间布局具有很强的层次感,从街道进入小巷,再走进前院,然后过厅堂走进四合院,人们的视感序列从公开性逐渐向半公开、私密性延伸;从袒露的喧闹公开空间向幽密、含蓄宁静的私人宅室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