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仁枚(1901年-1985年3月2日),号山客,出生于
浙江省宁波市,中国电影企业家。
1924年,
邵醉翁创办
天一影片公司,邵醉翁任制片兼导演;老二任编剧;老三担任编剧和影片发行,最小的
邵逸夫在三哥的帮助下担任摄影。这叫“肥水不流外人田”,得来的抽成统统进入家族账下,公司家长式的管理,最大程度缩短了制作周期,因此使影片具有很强竞争力。
1926年,邵仁枚带着邵逸夫南下新加坡开拓南洋电影市场。1930年,邵仁枚与
邵逸夫在新加坡成立「
邵氏兄弟公司」,经营多间
戏院及电影发行。到1937年抗战前夕,邵氏在新加坡、马来西亚、瓜哇、越南等地已拥有110多家电影院和9家游乐场,并建立了完整的电影发行网,称雄东南亚电影市场。“邵氏兄弟公司”与“天一公司”南北呼应,分工协作,共同打造邵氏的电影王国。
1937年“
七七事变”后,由于日本帝国主义的野蛮入侵,邵氏影业受到严重打击,惨淡经营,艰难度日,最终被迫关闭。
1958年,与六弟邵逸夫在香港成立
邵氏兄弟(香港)有限公司(SB)。自此,“邵氏父子公司”经营戏院和影片发行,“
邵氏兄弟公司”主管制片业务。称霸香港电影市场二十余年。1985年3月2日,邵仁枚因病逝世。
香港大学建有邵仁枚楼以纪念邵氏家族对大学的捐献。
邵氏兄弟都喜欢以字行,譬如大哥“醉翁”,二哥“邨人”。唯有与
邵逸夫最亲厚的三哥,虽字“山客”,常用的却是本名“仁枚”。
邵仁枚为人老成持重,与雷厉风行的六弟逸夫互为补充。据说70年代初“叛将”李翰祥请求重返邵氏,邵逸夫本欲拒绝,若非三哥劝说“咱们争财不争气,”李大导演恐怕就很难“风云再起”了。邵仁枚口才亦出众,当年邵氏常请日本导演来港拍片,名为引进外援,实则偷师学艺。有次新闻发布会,记者据此发问,三老板毫不为难,张口一句“好莱坞也用欧洲导演”就给打发,令一起出席的张彻导演大为佩服。
与邵逸夫六十岁之后犹能日理万机的勤奋相比,邵仁枚则乐意放权给兄弟子侄,自己乐得享受奢华生活。当然,富贵不忘善举,邵仁枚还于1957年成立
邵氏基金会,常年捐钱赈灾敬老恤贫,并因此获得马来西亚最高元首赐颁的“拿督”勋衔。邵仁枚的善长作风对邵逸夫影响颇大,80年代后,邵逸夫将“善举”由新马港台扩大到内地,数十亿元的慈善捐赠,不知有多少人受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