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亨贞
元代文学家
邵亨贞(1309年-1401年),字复孺,号贞溪(或清溪),祖籍淳安(今属浙江),其先移居华亭(今浙江嘉兴),元末兵乱,避居松江(今属上海),邵桂子之子。元明之际文学家,词人、诗人。
人物简介
邵亨贞(1309年—1401年),字复孺,号清溪,云间(今上海市松江县)人,原籍严陵(今浙江桐庐),是元代的文学家。著有《蚁术词选》四卷,存词143首。他生活于元末明初,在战乱流离中终生不辍吟咏。其人博学多能雅爱山水,恪守传统追慕古风,喜好交游,常与同志好友流连诗酒、应答唱和。其词题材广泛:感怀心声、酬唱次韵、模拟古作、咏物寄情、题画赠答等,均有涉及。从他的《蚁术词选》中体现出其风格清隽雅致、情韵浑融,且托寄遥深,不乏沉郁、厚重之气,实能“通宋词三昧”。
中国的诗词被誉为文学史上的两颗璀璨的明珠,诗歌可谓代有传人,唐诗、宋诗、明诗乃至于清诗,可以说是各有特点。但是,词在文学史上却有很大的起伏。按照传统的观点,词的创作是发于唐、盛于宋、败于元、亡于明、复于清。尤其是元词上承两宋的辉煌,下启明朝的衰亡,因此尽管有一些名家,却往往被文学评论所漠视,甚至不及清朝词人的名气大。
本文所介绍的邵亨贞,即是元词创作中的佼佼者,有《蚁术词选》《蛾术集》等词集传世,共收录词143首,取得了很高的艺术成就。另有《野处集》4卷,《蚁术诗选》1卷传世。近代词曲理论家吴梅,对其词评价极高,赞其曰:“合白石、玉田之长,……殿步一朝,良无愧怍”,邵亨贞诗的艺术价值也很高,文征明将其与杨维桢、钱惟善、孙作、陶宗仪,合赞为“杰然天下士”。
少年长随曹知白
邵亨贞的生平事迹,《元史》《明史》中均无记载,也没任何碑文、传记传世,仅在地方志、野史笔记,以及作品的序文中有零星记录。最早记录邵亨贞生平的是,陶宗仪的《书史会要》。此后,尽管顾清《松江府志》、杨枢《故淞述》、朱彝尊《明诗综》、钱谦益《列朝诗集小传》、《四库全书总目·野处集提要》等文献中,都有其小传简介,但是均不出《书史会要》的藩篱。
据史料记载,邵亨贞字复孺,自号贞溪、清溪。其原籍本是浙江桐庐人。其祖父邵桂子,字德芳、号玄同,是南宋时太学生、博学宏词,在当时颇有文名,南宋度宗咸淳七年(1271年)进士,及第后仅出任浙江处州教授一职。宋朝灭亡,邵桂子终生不仕,迁至松江华亭隐居,娶松江曹应符之女,遂成松江华亭人。史料称,邵桂子学识渊博,为松江斯文领袖长达四十年。
邵亨贞之父名为邵祖义,曾任池州学录,擅诗词、工书法,顾清《松江府志》载其名,但其具体事迹不详。邵氏时代书香,与当地文人雅士、名门望族均有交往,因此在松江颇有声望。元武宗至大二年(1309),邵亨贞出生,自幼即饱读诗书,邵武路总管、松江知府汪从良很赏识邵亨贞的文采和人品,特意做媒将甥女妻之,共与邵亨贞生了两子一女。在元末战乱爆发之前,江南战端未起之际,邵亨贞在松江读书交游,与志趣相投的朋友流连诗酒、放情山水。其作品中,有大量反映这一时期生活的诗词,既对这种闲情逸致的描述,也有后来对这种生活的反复追忆。当时,松江一带富庶繁华、人文荟萃,邵亨贞在《野处集》中这样描述:“而吾松尤号乐土,四方名硕咸指为避影讬足之区,故衣冠文献为江南冠”。
邵亨贞的祖母有一兄弟,即是元代著名书画家曹知白,文学大族家资丰厚,喜好招揽四方宾客,雅集赋诗、逍遥山水,邵亨贞从童年开始,就经常跟随邵亨贞,成年后更是曹知白筵席间的常客,时与文人雅士一起游山赏水、拈韵赋诗。后来,邵亨贞曾充满感情地回忆这段时光:“追思翁(曹知白)康强时,幅巾野褐,扶短笻节,招邀文人胜士,终逍遥于嘉花美木清泉翠石间,论文赋诗,挥尘谈玄,援琴雅歌,觞咏无算,文采风流不减古人,其有得于文字间者未易臆计也。暇日屡从翁游,得所书诗文小简凡数十纸,至今宝藏”。
从这一段描述中,可以看出邵亨贞早年的幸福生活。然而,自元顺帝至正十一年(1351年)开始,刘福通、徐寿辉、张士诚、陈友谅、朱元璋等先后揭竿而起,一时间天下大乱。古人说:“宁做太平犬,不当乱离人”。邵亨贞在战火之中,也难免颠沛流离,飘零他乡,于是也就进入了他生命中的第二个阶段。
身逢乱世话飘零
元末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声势浩大,在焚毁了元王朝腐朽统治的同时,也毁坏了大片的市集、村庄、农田,打破了百姓正常的生活秩序。战火很快烧到了富庶的松江府,至正十六年(1356年),松江府发生了惨绝人寰的“松江之变”,抢松江无数的家庭遭到抢劫,贱淫屠杀的妇女也不计其数,陶宗仪《南村辍耕录》,详细记载了其事,可谓字字有血、句句有泪。
邵亨贞耳闻目睹、切身感受,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充斥内心,故而这一段时间的作品,多反映战争的残酷、惨烈,以及黎民的惊惧、伤痛,如《即景》:“一秋兵革竞纷纷,山下人家昼掩门。昨夜南邻鸡犬闹,又传吏过石壕村。”这些描写战争苦难的诗作,都饱含了悲情的笔墨,就如杜甫的《三吏三别》一般,同样具有诗史的价值。
如邵亨贞这首最具诗史意味的诗作《官塘》:晓行犯霜露,驱车上崇冈。四顾人烟稀,日色浮苍凉。山家灶无突,炊烟满衣裳。出门复风沙,老眼终昧茫。父老为我言,时事殊可伤。此邦蕞是邑,右族侔金张。粤从乱离始,十室九丧亡,强壮殒锋镝,老弱委路傍。形胜既改观,山河遂无光。累累偷生者,榆景何由长。语罢长揖去,喟然面穹苍。
邵亨贞在写这些诗歌时,也曾以杜甫为榜样,邵亨贞在为好友钱南金作的《一枝安记》,明确表达了这种观点,其中写道“既乃更世故,皆操觚出游”。“丙申浙右大乱”,只得仓促返回松江,“杜子美当天宝之末,奔走乱离至无所容其迹,往往形于歌诗,今宛然在目。若所谓‘强移栖息一枝安’者,岂非君子居安虑危之道乎,今之出处殆类似也。”
至正十七年(1357),张士诚攻克苏州、松江后降元,暂时平息了与元朝的战争。松江一带暂时偏安,相对其他地方比较稳定,于是成为了很多文人的避难之所,王逢陶宗仪等名士,即是在这个时期来到松江隐居。邵亨贞在此前后,却离开松江从了军,入太原杨将军府邸成为幕僚,所以王逢在诗中曾称其为“屯田”。
关于邵亨贞的从军生涯,据钱谦益考证:至正十七年(1357)初冬,邵亨贞领省檄与无锡州将李正卿,一同巡检屯田秋稼,所见“民居荡析,皆黄茅白骨之境”,于是“眼界殊恶”,“旅途情绪顿衰谢”,不禁“忘却向来潇洒,尘纷未解。便好问归舟,早训休驾。”可见,此时邵亨贞虽身在军营,心却在松江山林。
然而,尽管邵亨贞归心似箭,但是身在军营由不得己,一直到了至正二十五年(1365),才得以从军中回乡。这一时期,邵亨贞的作品风格大变,已经褪去了前期唱和之作的怡然成分,而铿铿然变成了一种悲凉情调。邵亨贞将这种劫后余生的喟叹,沧海桑田的寥落,通过内敛的方式表达出来,使其作品的意义超出了时代。
白发送子晚凄凉
至正二十八年(1368)正月初四,朱元璋在南京称帝,建立大明王朝,并派大将徐达、常遇春等,将元顺帝赶至漠北,重新建立汉人政权。但是,新王朝对松江府却实行了苛政,因为松江在元末为张士诚辖区,相对于元朝繁重的赋税,张士诚实行薄赋等一系列利民政策,赢得了松江府百姓的拥戴。再加上钱鹤皋聚众守松江城反对朱元璋,因此朱元璋对这一地区甚是忌恨。
作为对百姓的惩罚,朱元璋加重这一地区的赋税,所以有明一代,都称“三吴赋税之重,甲于天下”。朱元璋对这一地区文人的态度也很严厉,彻底打破了诸多文人对新朝的向往。在明初之际,朱元璋几乎将所有与张士诚往来的文人,都押到南京,然后发往凤阳。正是这一时期,玉山草堂主人顾瑛被流放凤阳,书画家倪瓒也客死他乡。
曾与邵亨贞交游的诸多友人,也都在“一载之间,俱罹患难,隔天一方”。邵亨贞的好友钱南金,在离乱之中丧命,邵亨贞十分痛心,在《满江红·风雨重阳》中这样写道:“诗酒会,成陈迹。山水趣,今谁识。奈无情世故,转头今昔。冰雪关河劳梦寐,芝兰玉树埋荆棘。对西风,愁杀白头人,长相忆。”
明洪武初年,邵亨贞曾受任松江府学训导一职,可见对朱明王朝是有期许的。可是,就在这年的冬天,其长子邵克颖因受馆人牵连,被下罪入狱。许多人都说,邵亨贞亲自去鸣冤,或可获救。为了救儿子,六十多岁的邵亨贞冒着严寒,赶往南京替子鸣冤。此事在邵亨贞《蚁术诗选》所录的诗序中有所描述,结果邵克颖被流放颍上,并死在那里。
这对邵亨贞是一个沉重的打击,他在诗中哀叹道:“应门赖弱子,粗习菽水养。一朝坐斥逐,梦寐隔千嶂。无家复贫病,曷异楚囚状。彷徨舐犊情,凄恻倚闾望。”从这首诗中,可以清楚地看到一个倚门望子的老者形象。可是,常言说:“福无双至,祸不单行”。没想到,邵亨贞的次子邵克淳又被充军凤阳,不久即没于军前,当日生离又成死别。
所谓屋漏偏逢连夜雨,连失爱子的邵亨贞,本来已经心力交瘁。没想到,洪武六年(1374),其女婿张宣,这个曾经奉诏归娶、风光一时,就连大名鼎鼎的宋濂也作诗称颂的翰林院编修,竟然也被贬谪凤阳,并在途中不幸身亡。洪武三年(1371),邵亨贞曾亲送女儿前往江阴张家。不料,往日繁华犹在眼前,如今女儿已成寡妇,因为其女无子可托,年近七旬的邵亨贞,只得亲自将她接回家中。
子女三人,死的死,寡的寡,无一人善终。晚年的邵亨贞,心中肯定在滴血。无数的辛酸与无奈,邵亨贞无法对人表达,只能闭门家中,整理生平所作文集。明惠宗建文三年(1401),九十二岁的邵亨贞卒于松江,葬于佘山。留下文集四卷,诗八卷,词四卷,合称《蚁术文集》。
一幅名画见知交
前两年,有一部电影以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为主题,显示出这幅图享誉古今的魅力。可是,黄公望传世的名画当中,还有一幅是以富春山水为题材的,名字叫做《富春大岭图》。《富春山居图》也已经名扬海内外,其曲折离奇的传奇色彩和重要的历史文意义,已经成为我国最具影响力的传世国宝之一。央视《国宝档案》这样介绍,黄公望创作《富春山居图》,是受到了《富春大岭图》的启发,由此可见《富春大岭图》的珍贵。
随着《富春山居图》的炙手可热,《富春大岭图》也越来越受到重视。《富春大岭图》纵74.2厘米,横36厘米,纵式立轴,墨笔纸本,现藏于南京博物院。画的右上角落款“富春大岭图”,下钤“黄”字朱文印,左上方落款“大痴为复孺画”,下钤“大痴”、“一峰道人两方朱文印”。
我们都知道,黄公望号大痴、一峰道人,上文也提到邵亨贞字复孺。可是,仅凭复孺两个字,能否断定这就是邵亨贞呢?那么,黄公望与邵亨贞之间有什么关系呢?这还得从邵亨贞留下的文学作品中寻找答案。
如《蚁术文集》中《风入松》篇记载:“白仁甫集中木兰花慢结句云,二十四桥明月,玉人何处吹箫,一峰黄先生每叹赏之。”《暗香》篇记载:“吴中顾氏旧时月色亭,陆壶天倡始用白石先生元韵以咏。黄一峰持卷索赋。”其中黄一峰是一峰道人黄公望无疑。
另外,邵亨贞还有四首散曲,提到了“黄伯阳”的称谓,分别是《太常引·次韵黄伯阳寒夜》《太常引·次韵伯阳雪中》《花心动·黄伯阳岁晚见梅》《角招·次黄伯阳苕溪舟中韵》。文字内容提到“春垆酒瓶、遥夜酒杯传、道人烟浪里”等语句,与黄公望的性格特征、生活境况相符。“伯阳”是道家始祖老子的字,“伯阳”应该是对道家的尊称,黄伯阳即是黄道人的意思。
结合当时的历史情况,黄公望在元末明初长期寓居松江,当时邵亨贞也居住在松江,两个大文人之间产生友谊极为正常。因此,黄伯阳、黄一峰均是黄公望无疑。再看《富春大岭图》中落款:“大痴为复孺画”,以及邵亨贞散曲的内容,可知两个人的交情深厚,往来也非常频繁。
至于黄公望为什么画《富春大岭图》送给邵亨贞?这也非常容易理解。因为在邵亨贞的祖父邵桂子迁到松江以前,其原籍就在桐庐,邵桂子死后,还将尸骨运回桐庐安葬,而富春山就在桐庐境内。据清代书法家翁方纲、书画家宋葆淳、文学家三人的跋文描述,三个人都认为这幅图是黄公望送给邵亨贞,以慰思念故乡之用的。
作品简介
邵亨贞现存词143阕。绝大部分词描写伤春感秋,抒怀忆旧,咏物赠答。在抒写对旧日优游生活的怀念和对朋友的情谊时,感情真实江城子
参考资料
邵亨贞诗词集.汉典诗词.2001-01-01
最新修订时间:2023-12-23 23:46
目录
概述
人物简介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