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瑞贤,女,
广州日报机动部主任助理,
记者。
广州市第十一届杰出青年。她在广州日报一直身处采访一线,在
文化、
教育、
医疗等新闻领域参与多项重大
新闻采访,包括赴港见证CEPA签订,温家宝总理访港以及
神舟五号、六号飞天、美国见证奥运圣火传递采访到“奥运商业之父”彼得·尤伯罗斯等。
个人简介
邱瑞贤于2001年7月起进入《广州日报》政文新闻中心工作,2006年调往《广州日报》机动部担任深度报道采写记者,期曾兼任《广州日报》新闻采编团总支副书记。2008年,邱瑞贤从年初冰灾引发的电力危机、珠三角的产业转移,到
奥运会火炬传递、
安徽阜阳的
手足口病疫情,再到汶川大地震、台湾游开放,然后是北京奥运会、“神七”发射,一年里,她不是在现场,就是在去现场的路上。邱瑞贤曾在2007年获广州市十大杰出新闻工作者称号,2008年获广州市妇联授予的广州市抗震救灾妇女先进个人、广州市“
三八红旗手”荣誉,2008年11月,其系列报道《香港回归10周年高端访谈》获得第18届中国新闻奖报纸系列报道二等奖;2010年,获首届“中国阳光记者”、“广州第十一届杰出青年”称号。
人物事迹
九年新闻路
2001年--2010年,邱瑞贤从一个怀惴着新闻理想的大学生成为了一名记者,该期间,新闻当前她总是巾帼不让须眉。从奥运会火炬传递、安徽阜阳的手足口病疫情,再到汶川大地震、台湾游开放,然后是北京奥运会、重庆打黑、福建南平血案,她始终奋斗在新闻一线,冷静从容地面对着这些“明日之历史”,花笔千钧。据《广州青年报》资料,2001年--2010年九年间,她已经累计发表了近400万字的新闻作品、新闻论文和著述。
此外,邱瑞贤还是一名亲和、乐观的志愿者。在这里,她的“笔”不再是锐利的武器,而是化为春风细雨,于细无声中推广着志愿精神。
第一时间请战
2008年5月12日下午,四川汶川发生大地震。邱瑞贤在第一时间向报社主管领导提出前往灾区采访的请求。报社领导对她的请战虽有担忧,但还是把她派进清一色男同事的第一采访梯队中。5月15日邱瑞贤和她的同事们出发前往汶川,由于走得很匆忙,她只穿了双凉鞋。在汶川,白天邱瑞贤在灾区边采访边注意避开余震的致命袭击,晚上回到成都后也不敢安睡,随时会因为余震的通知,集体离开酒店,到马路上“安营扎寨”。从5月15日起,在灾区辛劳终日的邱瑞贤自己也数不清,一共度过了多少个在马路和汽车里露宿的夜晚。环境的恶劣考验着邱瑞贤身体素质,她多次深入都江堰、绵竹、绵阳、江油等重灾区,她发回数十篇感人至深、影响广泛的重头稿件。
2009年,邱瑞贤第一时间赶到重庆,并肩作战的全是男性同行。她一个人钻到“黑老大”仍盘踞的地头,出租车司机害怕得把她远远扔在路边。她碰到一位叫易大德的农民,他说,他掏了10万,在报纸上登广告感谢政府“打黑”。易大德走路一瘸一拐,身上还有被打的旧伤,却主动提出直面她的镜头,他说,“你一个小女子跑过来都不怕,我有什么好怕的,只有政府把他们全打掉,老百姓才能太平。”这让邱瑞贤感觉震撼和感动。有人问邱瑞贤,你害怕吗,她的回答是:“害怕也只能是自我调整,总不能明天不上班了。我总相信邪不压正。”
深入第一线采写
邱瑞贤笔下的文字温和而犀利、洞察秋毫却饱含浓浓人情味。尤其是一些重大事件报道都是深入前线所得,更显得尤为珍贵。文字的力量引起围观,围观才能催生改变。2005年,她参与组织策划、采写并推广的“百名党员救治百名特困病人”如同一声春雷,三个月间从一家医院、100名党员引来了400多家医院、4万多名党员参与,直接使全省6万多名特困病人得到了救助。该活动被卫生部推广到全国,广东省委领导给予了高度肯定。
邱瑞贤曾经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先后成功专访了香港的
曾荫权、董建华、范徐丽泰、唐英年、
金庸以及澳门的
何厚铧、张裕、何超琼等高端名人。2008年11月,系列报道《香港回归10周年高端访谈》获得第18届中国新闻奖报纸系列报道二等奖。
2008年5月21日,
全国哀悼日的第三天,也是邱瑞贤赶到
灾区的第7天。她紧急接到了采写大型纪实性报道的任务,从布置任务到写作时间只有半天,要求是既震动人心又充盈坚强向上的力量,难度极大。如果此时再开展采访显然不太现实,幸好邱瑞贤在此前各个重灾区的走访中已经积累下大量素材,她一气呵成,于当晚交出大特写《震不垮的民族》。该报道在读者中引起了巨大反响,在百度的知道吧中,有网民把该文列为“大地震后最为撼动人心的作品”。不少读者带着眼泪看完报道后。 5月23日,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专门辟出时段,全文朗诵,把该文通过电波传送到无数人的心灵深处。
用笔头服务志愿
用手中的笔介绍志愿者事迹、推广志愿精神,记者的身份无疑是邱瑞贤的巨大优势。从她的文字里可以看出对弱者由内而外的悲悯,对志愿精神的急切呼唤和呐喊,对志愿行为的由衷赞扬和鼓励。她用行动践行志愿精神,以及善良和悲悯之心。
2005年,邱瑞贤和
广东省人民医院一起策划了“百名党员救治百名特困病人”活动。她连续三个月放弃节假日,一头扎进穷乡僻壤。在她的不懈努力下,医院从1家增加到300多家,受助病人从 100个增加到6万多,活动的影响也从广东省扩大到了全国!当年兔唇孤女陈梅没钱上学,缩在家里低声痛哭,受惠于此项活动,她得到了做手术和读书的机会。在2009年的回访中,邱瑞贤见到了陈梅,“红润的脸庞、披肩的直发,美丽得让我认不出来”。邱瑞贤欣慰地说。
据“百名党员救治百名特困病人”活动发起人、
广东省人民医院院长林曙光回忆说:“在整个活动里面,小邱记者是主要的组织者、策划者,从资金的筹措到现场的活动,她一直身处第一线。最重要的是,小邱记者用她自己的一根笔,把这个活动向全省、全国作了一个广泛的宣传。”
赵广军在广州的志愿队伍里,无人不知,即使问起70岁的老奶奶,她都能列出赵广军的许多事迹。但2007年5月前,赵广军还苦于一个人的微弱力量。2007年5月14日清晨,邱瑞贤写出了万字通讯《天使阿军》,该篇报道,感动了整个城市,广州市委、广东省委立即发出了学习赵广军精神的号召。《天使阿军》除了使赵广军闻名全国,也让广州人乃至全国人看到了志愿精神的魅力,而纷纷加入到志愿者的行列中来。
用手中的笔介绍志愿者事迹、推广志愿精神,是邱瑞贤的巨大优势。从她的文字里可以看出对弱者由内而外的悲悯,对志愿精神的急切呼唤和呐喊,对志愿行为的由衷赞扬和鼓励。她早已用行动践行志愿精神,更准确地应该是一种善良和悲悯之心。2005年,邱瑞林和广东省人民医院一起策划了“百名党员救治百名特困病人”活动。她连续三个月放弃节假日,一头扎进穷乡僻壤,出人意料的是,医院从1家增加到300多家,受助病人从 100个增加到6万多,影响从广东省扩大到了全国。当年兔唇孤女陈梅无钱读书,缩在家里低声痛哭,正是受惠于该项活动,她得到了做手术和读书的机会。据广东省人民医院院长、“百名党员救治百名特困病人”活动发起人林曙光回忆说:“在整个活动里面,小邱记者是主要的策划者、组织者,她从资金的筹措、现场的活动都是在第一线。最重要的是,小邱记者用她自己的一根笔,把这个活动向全省、全国作了一个广泛的宣传。”
作为一名志愿者,邱瑞贤身体力行地参加省市多项志愿服务活动,一方面协助并参与青年志愿者赵广军开展的志愿工作,另一方面长期以志愿者身份,参与
广州青年志愿者协会会刊及有关论著的编写、
志愿者培训等工作。
个人语录
以下是邱瑞贤的部分语录:
1、用笔求真相,用心传大爱,这是记者的使命。
2、害怕也只能是自我调整,总不能明天不上班了。我总相信邪不压正。
3、我觉得生活中的细节永远比文学中得更加生动,可能更戏剧化。
4、只要我在做这个工作一天,它就可能是我的事业,不管我将来的理想是什么,但此刻我是全心的服务这项工作,必须要把它当成事业才能做得到。做这个工作还是需要一种激情,能够把它作为一个职业,如果想着平平淡淡的对待它,永远做不好,只能是一个很普通的记者。
5、手里这杆笔,拿起来很轻,写下去很重。我渴盼用它来改变弱势个体的命运,用它来推动社会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