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占祥
中国科学院院士、古脊椎动物学家
邱占祥,1936年3月出生于山东青岛,古脊椎动物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第五任所长。
人物经历
1936年3月10日,邱占祥出生于山东省青岛市。
1960年,从前苏联莫斯科大学地质系毕业后进入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先后任研究实习员、副研究员、研究员。
1982年,获得德国洪堡奖学金,前往德国美茵兹古登堡大学进修。
1984年,从美茵兹古登堡大学毕业,获得理学博士学位。
1986年,被聘为博士研究生导师,并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1991年,担任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所长(至1995年)。
2003年,在邱占祥的主持下,和政县以大量哺乳动物化石为基础,建立了和政古动物化石博物馆。
200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邱占祥证明了古新统在中国的广泛存在,是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古生物界的重大突破之一。在山西榆社建立中国第一个有丰富哺乳类化石和古地磁年龄的上新统完整剖面;在兰州盆地把原定为中中新世的咸水河组确定为早渐新世到中中新世的地层,发现了五个不同时代的哺乳动物化石层位;在临夏盆地近70个化石地点中发现了8个不同层位的哺乳动物群,确认了该盆地是欧亚大陆最大的晚新生代哺乳动物化石产地和最好的陆相晚新生代地层剖面。将中国新近系分出15个有代表性的哺乳动物群层位(NMU),和欧洲的17个哺乳动物带(MN)相对应,使该年代的生物与地层研究再次跻身国际前列。
人才培养
荣誉表彰
社会任职
邱占祥兼任全国地层委员会委员,中国第四纪委员会常务理事,中国古脊椎动物学会第三届理事会主任,国家古生物化石专家委员会委员;第八、九、十届全国政协委员;国家“九五”攀登计划专项—早期人类起源及环境背景的研究项目首席科学家。
人物评价
邱占祥在华南古新世红层和哺乳动物群的发现与研究、中国犀类化石、中国新近纪食肉类动物化石研究及陆相地层划分等方面作出一定贡献。(中国科学院评)
邱占祥对工作极高的热情与执着,不仅感染和带动着他的学生,也影响着每一个和他有过共同考察经历的年轻学者。在这种精神的感召下,当代的学者们不断拼搏奋进,为中国古生物研究事业的建设不断添砖加瓦。(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评)
人物影响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所研究团队根据产自宁夏同心地区野狐狸圈子沟一件犬熊类的上颌化石,研究发现并确定了中新世(2300万—530万年前)时期犬熊属的一个新种,以古生物学家邱占祥院士名字命名为占祥犬熊。
参考资料
机构概况 >> 历任领导.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
研究队伍 邱占祥.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
最新修订时间:2024-05-13 03:20
目录
概述
人物经历
主要成就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