邮政网,国家重要的通信基础设施。
发展历史
埃及、希腊、波斯、罗马等古国在公元前20世纪前后分别在各地设立驿站,利用马匹或人力传递官方文书,并设置了邮驿网管理机构。中国从西周开始建立了以都城丰镐为中心的邮驿网。经历代不断扩大与完善,至清代中期,邮驿网已发展到2 000多个驿站、7万多名驿夫、14 000多个递铺和4万多名铺兵的庞大规模。
17世纪前后,英法等国先后进入近代邮政时期,建立了先进的近代邮政网。
1830年英国开始用火车运递邮件;20世纪初德国使用汽车、飞机运邮。从20世纪60年代起西方国家邮政网实行邮区编码制度,使用机器分拣邮件,使邮政网的运行速度大大加快。
中国于19世纪末正式开办近代国家邮政,逐步建立起近代邮政网,网络从沿海、沿江向内地延伸,并于20世纪初陆续使用火车、汽车和飞机运邮。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邮政主管部门对邮政网进行了扩展和改造,形成了与行政区划完全一致的邮政实物传递网系统,以及全国、省、地市和县4级网的层次格局,加强了网络运行的指挥调度。
中国邮政从1980年7月1日起在全国划分邮区和推行邮政编码制度。
1992年10月决定中国邮政网实行邮区中心局体制。
20世纪末中国邮政初步建成邮政信息网,并与邮政实物传递网密切结合,形成了具有现代水平的邮政通信网。
邮政实物传递网
由邮政营业、投递局所及其设施和各级邮件处理中心,通过邮路相互连接,按照邮区中心局体制的原则组成的传递邮件的网络系统。邮区中心局体制是将全国实物传递网划分为若干邮区,设立邮区中心局,作为邮件的基本封发单元和邮路组织的基本节点,按范围组成全国干线网、省内网和邮区网三级实物传递网络。各邮区中心局之间由全国干线邮路和省内干线邮路沟通;邮区内则由中心局通过邮区支线邮路直接向本邮区各收投点运邮或经县(市)局接力运邮。邮政实物传递网在结构上是一个分层次的、立体的复合网络,为满足不同邮件的传递时限要求,通过邮路组织和发运计划调整可分为普通网和快速网。按网络的系统功能构成,邮政实物传递网可分为物理层、业务层和控制层三个层次,各层次相互联系,互相作用,组成动态的网络系统。物理层由实物网中的营业投递局所及其服务设施、邮件处理中心和邮路组成,是邮政实物传递网的物质基础。业务层是实物网的中间层次,通过全国统一的业务规章制度、各类邮件的质量标准和时限要求,以及技术与业务的接口标准,规范各类邮件在网上的运行,使邮件迅速有序地传递。控制层通过各级信息中心对实物网进行指挥调度和管理,监控协调网络的运行,以确保全网的畅通,发挥全网的最大效能。
邮政信息网
又称邮政综合计算机网。运用计算机技术和现代通信技术,使网络具有信息采集、处理、存储、传输,以及多媒体、语音和视频等功能,为邮政生产、经营和管理决策提供信息技术支撑。邮政信息网采用与实物传递网基本一致的网络结构,分为省际网、省内网和地市网三层,设有全国中心、省中心两级信息中心和地市网络汇接中心。
网络采用ATM(异步传输模式)和路由器技术,又细分为金融专网、企业内部网和企业外部网三部分,并与互联网相连,全网覆盖全国(除台湾、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外)所有县市,联网网点3.3万处。在邮政信息网上,开发了大量的应用软件系统,大体可分为服务与生产支撑系统、经营管理系统和决策分析系统,具体包括电子化支局系统、中心局生产作业与邮运指挥调度系统、报刊发行系统、邮政金融应用软件系统、电子汇兑系统、速递跟踪查询系统、邮资票品管理系统、名址信息系统,量收信息管理系统、代理保险系统、代理开放式基金系统、物流信息系统,以及电视电话会议系统、内部电话系统等多个应用系统,根据业务发展和经营管理的需要,不断开发新的应用系统,并对现有应用系统进行完善、优化及整合。
邮政信息网成为现代邮政生产、经营、管理和服务不可缺少的重要基础设施。中国邮政网经过不断改进与发展,至2006年底,实物传递网已拥有邮政局所6.3万处,邮路2.1万条,邮路总长度336.9万千米,邮运汽车1.2万辆,自备邮运飞机11架。邮政信息网基本建成,电子化支局已达3.3万处,邮政储蓄异地存取网点3.5万处,邮政业务网站及客户服务中心均开通使用。
未来中国邮政网的功能将进一步增强,信息技术对实物网的支撑作用更加强化。会提供更多方便群众的新业务,实现速递邮件的实时跟踪查询服务。将更好地发挥实物流、信息流、货币流三者融合的优势,为建设现代化中国邮政提供有力的支撑。
主要作用
承担社会信息传递、物品运送和资金流通基本功能的网络体系,邮政为社会提供普遍服务和商业性服务的物质技术基础。邮政网以实物传递网为基础,以信息网为支撑手段,通过遍布城乡的邮政服务网点及设施提供服务,使邮政成为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公共基础设施。古代邮驿时期,世界各国政府为了下达政令、传递军情、维持统治的需要,逐步建立连通全国的邮驿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