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邦逖
中国教育家、纺织专家
邓邦逖,教育家和纺织专家。长期从事教育事业,实行开门办学,主张学校与社会密切联系,为工厂定向培养技术人才;坚持民族气节,不与汪伪妥协。一生艰苦办校,严勤治学。
人物生平
邓邦逖,字着先,江苏省江宁人,祖籍江苏吴县洞庭西山。生于1886年,是协助林则徐查禁鸦片、抗击英军的民族英雄邓廷桢的后裔。其父曾任湖北海关文案职,堂兄邓邦述为满清翰林。邓邦逖幼时念私塾。1900年就读于宜昌华美书院,1904年毕业。1905年由堂兄保送至江宁原籍应官费留学考试,录取后赴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纺织系就读。曾参加欧洲学生会考,获第三名,毕业后转入英国里兹大学研究班深造。他前后留英7年,对纹织设计有研究,学习期间有纺织理论着作(陈列于上述二校的博物馆和研究室)。1912年学成归国,立志“实业救国”,不愿参加政治活动。1913年应江苏省立第二工业学校(苏州工业专科学校前身)校长刘勋麟的聘请,任该校纺织科主任,1925年接任苏州工业专门学校校长。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因不愿在日本侵略者的统治下接受奴化教育,他带领师生,迁校至常州,1938年初又把学校移至上海租界,借民房复课。1941年底,日军进入租界,邓邦逖不顾威胁利诱,以“工业补习班”名义继续办学。1942年任私立上海工业专科学校校长后,苏工专补习班师生全部转入上海工专。抗战胜利后,1946年2月,江苏省立苏州工业专科学校恢复,邓邦逖任校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邓邦逖仍被委任为校长,1951年学校改名为苏南工业专科学校。1953年起,按国务院关于高等院校院系调整的要求,苏南工业专科学校陆续并入当时的华东纺织工学院西安交通大学等院校,邓邦逖一直任校长,直至1956年苏南工业专科学校撤校。1956年起,邓邦逖任江苏省人民政府委员兼纺织工业厅副厅长,第一届江苏省纺织工程学会理事长,并应邀列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二届全国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和最高国务会议。
1962年3月5日因病医治无效,在苏州病逝,享年76岁。
教育事业
民国时期
邓邦逖1913年受聘于江苏省立第二工业学校,从此投身于教育事业。1925年接任苏州工业专门学校校长后,悉心于学校的建设,在教育经费短缺的情况下,开源节流,力求发展。当时省拨经费有限,而学校急需扩充,为此,邓邦逖四处活动,多方联系,筹措资金,完成了当时因缺投资无法竣工的教学楼基建工程,交付使用,同时充实了实习工场和实验室的设备和仪器,基本上满足了教学的需要,为完成教学工作和学校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1927年,当时的教育部效法西欧大陆教育制度,实行大学区制,将苏州工业专门学校的师生以及全部设备、器械、图书等并入南京国立第四中山大学工学院。邓邦逖认为苏工专是培养社会需要的专门人才的学校,有些学科是国内较早创建的,在社会上已有较大影响,以保持其独立专科学校性质为宜,为此,他多处奔走呼吁,陈述利弊,请求恢复苏州工业专门学校。1928年9月,中山大学工学院决定在“苏州工专”原址,开办“附设苏州职业学校”,并委派邓邦逖兼任校长,设染织科,招收新生。1930年添招职业预科。与此同时,邓邦逖为恢复“苏州工专”而筹划、奔走。经他再三努力,1932年,工学院附设的职业学校改归江苏省办,定名为江苏省立苏州工业学校,仍委任邓邦逖为校长。学校虽比原来低一层次,但人们仍旧习惯称之为“苏州工专”或“苏工专”。此时,邓邦逖着力于学校的发展,先设染织(后改纺织)、土木两科,1934年又增办机械科。省政府呈报请求拨地,辟“苏工二院”,充作新生院。他还以学校的声望和他个人名义多方求援,于1935年得到棉业统制会的资助,初步建立起略具规模的纺织实习工场和机械实习工场,购置了一批实验仪器和图书。其间,邓邦逖又多方受聘,先后担任上海章华毛纺织厂厂长、南通学院纺织科主任等。
抗战期间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邓邦逖仍怀着“实业救国”、“教育救国”的初衷,倾注于苏工的教育事业。日本侵略军侵占中国国土后,邓邦逖与教师们商议,先把学校迁至常州,常州沦陷后,他又带领师生在武进埠头镇落脚,之后日本侵略军侵占乡镇,不得已于1938年把学校迁入上海租界。在上海纺织界和校友的支持下,1938年9月借得民房为校舍,开始上课。不久,学校在上海招生,一些不能去后方,又不愿在汪伪统治的学校读书的青年纷纷前来报考,影响颇大。抗战期间,重庆国民政府江苏省教育厅在上海驻有派出机构,邓邦逖与其取得联系后,获得了部分经费,并向省教育厅提出正名的呈请,1940年9月经核准,正式定名为江苏省立苏州工业专科学校。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日本侵略军进占租界后,汪伪政府威迫学校登记立案,准备直接控制。邓邦逖坚守爱国主义和民族气节,坚决不与汪伪政府妥协,随即隐去苏州工业专科学校之校名,并借得民营纱厂之余屋,以“工业补习班”之名继续办学,不受汪伪政府控制。由于物资匮乏,物价飞涨,江苏省教育厅所拨经费断绝,此时,沪上著名社会贤达和纺织界人士颜惠庆、蒋维乔、唐星海、荣鸿仁等发起并集资创办私立上海工业专科学校,不向汪伪政府立案,邓邦逖任校长,将原苏工专补习班的学生全部纳入。整个抗战期间,在邓邦逖的领导下,“苏工专”以多种形式坚持教学,一直到抗战胜利。
在此期间,上海诚孚高级职员养成所创立(后改名诚孚纺织专科学校),聘邓邦逖为校董事,并于1942—1944年出任教务长、校长,对学校教学管理颇多谋划。
抗战结束后
1945年8月日本战败投降,11月邓邦逖受江苏省教育厅命令,接收汪伪政府省立苏州职业学校,改称江苏省立工业学校。与此同时,邓邦逖继续奔走,筹备专科及复校事宜,经其努力,一切准备工作就绪,于1946年2月开学,恢复了江苏省立苏州工业专科学校的名称。由于抗战期间学校被日本侵略军占用,校舍遭受严重破坏,设备较为完善的纺织实习工场和机械实习工场、材料实验室以及图书、仪器等尽已损毁,有些厂房被拆,战后部分校舍还驻有国民党军队。邓邦逖为重建学校拟就了一个发展计划,终因南京国民政府发动内战,经济崩溃而无法全面实施。
新中国时期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学校由苏南行政公署接管,并委任邓邦逖为校长。1951年改名为苏南工业专科学校。邓邦逖在建国后看到党和政府对苏工专的关心和支持,学校规模不断扩大,校舍、设备和仪器不断扩充和完善,每年有一批一批毕业生奔赴祖国各地的建设岗位,甚为欣慰,更坚定了办好学校的决心,工作积极、认真,还亲自为学生讲课,为新中国培养建设人才作出了贡献。
治学严谨
治学态度
坚持“忠诚、严谨、刻苦、求实”的治学态度
邓邦逖从事教育事业40余年,积极传播英国振兴纺织工业的经验,实行开门办学,主张学校与社会密切联系,为工厂定向培养人才。他倡导“忠诚、严谨、刻苦、求实”的治学态度和校风,并身体力行。早在1913年,邓邦逖被聘任江苏省立第二工业学校纺织科主任,因纺织科为国内早期开设的学科,缺乏教材,他主动搜集资料进行翻译,并结合实际编写讲义,为学生讲课。他在英国留学期间对纺织有较深的研究,并有着作,回国后又有两次机会赴英、德、法、意诸西欧国家及日本考察纺织工业,知识丰富,其所授之课深入浅出,既有理论,又有实际,比较适合国内情况,很受学生欢迎。邓邦逖任校长期间,对教师的选择要求较高,大多学有专长,学识比较渊博。在教学方法上,既重视理论知识的传授,又注重实践技能的培养。故“苏工”的师资队伍是很强的,教学质量是高的。即使在抗战时期,经费极端困难,教师的衣食都成问题,仍能勤于执教,艰苦奋斗。
邓邦逖一贯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方法和学风,认为工科教学传授书本的理论知识固然重要,但验证书本理论知识和训练必要的基本技能,实验和实习不可缺少,二者结合,才能相得益彰。故他十分重视实验室和实习工场的建设,多次添置实验仪器,扩充实习工场。抗战胜利学校恢复后,他制订了一个比较全面的“苏工恢复设备计划”,一方面立即把在沪置有的校具及理化实验仪器和药品等运回,供实验之用;一方面向当局申请拨款;再一方面吁请上海等地的纺织界暨私人纺织厂捐拨补助或廉让,他说:“庶几教学效率,得收事半功倍之效,所望教育当局、社会贤达,力于促成,则不仅本校之幸,抑亦社会之福焉。”当然,在南京国民政府统治期间大部分计划无法实现,直到1950年,苏南行署文教处拨专款添置实验、实习设备,又筹建了机械实习工场,邓邦逖的计划才得以实现。
邓邦逖主张学校应与社会密切联系,学生走出校门到实践中学习和掌握知识,故他总是设法争取社会大小工厂、私人营建单位的支持。上海的华丰棉纺织厂和章华毛纺织厂,苏州的苏纶纱厂等都是苏工专学生的主要实习场所。在他带领下的“苏工”贯彻的是早期培养、及早成才的教育思想,从初中毕业生中直接培养工科大专人才,深受中下层家庭的欢迎。各地前来报考的学生众多,考生的录取比例一般均在30:1和20:1之间,新生质量高,且大多数家境贫苦,故极其珍惜难得的机会,学习刻苦,上进心强,在全校形成良好的学风,加上“苏工”的师资力量强,治校严,又注重实践,故毕业的学生,既有一定的理论知识,又有较多的生产知识和一定的操作技能,能在较短的时间内适应社会的需要,获得独立工作的能力,普遍受到社会的欢迎。在香港的一位上海籍纺织界知名人士讲:“苏工毕业的人,有真才实学,并且作风踏实,既肯干,又能干,我的工厂就欢迎请苏工专的人。”原纺织工业部钱之光部长也曾讲过,苏工专是一所办得很成功的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作风朴实,虚心好学,善于进取,素质较高,他就喜欢用苏工专的毕业生。邓邦逖在1925—1956年这31年担任“苏工”校长期间,先后培养出毕业生3500多人,肄业生4000多人。建国后,从中央到不少省市的政府机关、工矿企业、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到处有苏工专的毕业生,有的已成为领导干部,有的已是知名学者和高级科技人才。
坚持多层次办学
邓邦逖坚持多层次办学的思想。他曾接受江苏省土地局的委托,代办训练班等,为社会培养急需人才。邓邦逖曾向各纺织厂、丝绸厂建议,由工厂向附近各县农民发放低息贷款,鼓励农民多种棉花,扩展桑园养蚕,并在苏工专增设纺织原料等课程,组织学生去产棉区实地考察棉花生产情况。他还担任过江苏省第二模范丝织工场暨丝织传习所兼职场长,为当时江苏60个县,每县选送2人轮流进行培训,半天上课,半天劳动,坚持了三四年,为各县培养了一批有用人才。他也曾帮助过上海诚孚公司、大隆铁工厂生产了一批国内最早的国产纺织设备。
原纺织工业部陈维稷副部长于邓邦逖逝世一周年之际,曾写诗怀念,称:“金陵邓公,教范可风;专攻纺织,贯彻始终。早年留英,治学能工;壮以及老,育才江东。”深切地表达了思念的情意。
个人简历
1886年12月4日出生于南京。
1900—1904年宜昌华美书院求学。
1905—1912年赴英国留学,先在曼彻斯特大学纺织系学习,毕业后又在英国里兹大学研究班深造,获工学士学位。
1913—1924年任江苏省立第二工业学校(1923年改名江苏公立苏州工业专门学校)纺织科主任。
1925—1927年任江苏公立苏州工业专门学校校长。
1927—1932年任第四中山大学工学院教授兼附属苏州职业学校校长。
19321940年任江苏省立苏州工业学校校长。
1940—1942年任江苏省立苏州工业专科学校校长。
1942—1945年任私立上海工业专科学校校长,兼任上海诚孚高级职员养成所(后改名诚孚纺织专科学校)教务长、校长。
19461951年任江苏省立苏州工业专科学校校长。
1951—1956年任苏南工业专科学校校长。
19561962年任江苏省人民政府委员、江苏省纺织工业厅副厅长、第一届江苏省纺织工程学会理事长。
1962年3月5日在苏州病逝。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3-10-19 14:45
目录
概述
人物生平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