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演达墓,位于
江苏省南京市玄武区中山陵东侧,原为国民革命军阵亡将士第二公墓,1957年改建并将
邓演达迁葬于此。
历史沿革
民国二十年(1931年)8月17日,邓演达在上海愚园坊20号,江西起义干部训练班结业式讲话时被捕。同年11月29日,邓演达被国民党政府秘密杀害于南京麒麟门外沙子岗。
1957年8月19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拨款在原国民革命军阵亡将士第二公墓旧址改建邓演达墓。同年11月25日,邓演达遗骸由南京麒麟门外沙子岗殉难处迁至邓演达墓。
1958年3月,邓演达墓竣工。同年11月,邓演达墓移交中山陵园管理处。
1981年,邓演达墓整修,并在墓碑背面用镌刻邓演达简历。
建筑格局
邓演达墓座北朝南,分为南北两部分,南侧为花坛及绿地,北侧为墓碑及墓冢,占地面积5000余平方米。墓道入口处为圆形花坛,墓前是一片绿草地,中间有十字型的水泥甬道将草坪对称分割。甬道两侧列植桧柏、龙柏等常绿树木。草地的东、西两侧建有钢筋水泥浇铸的花廊,花廊曲折延伸,直达墓冢前。花廊两侧遍植紫藤,花廊中建有方亭。甬道尽头为水泥平台,墓冢就筑于平台中央,墓前竖一块花岗石墓碑。
主要建筑
邓演达墓墓冢以花岗石和水泥砌成,呈半球状,周长29米,高约4.5米,墓顶置有花环。墓冢前立有花岗岩墓碑,碑额上刻云纹,正中有一五角星,碑身高约3米,宽1.2米,正面镌刻“公元一九五七年十一月,邓演达烈士之墓,何香凝敬题”;背面镌刻邓演达简历256字,由
中国农工民主党中央委员会撰文,王季鹤书写。碑前设祭坛,祭坛上置有一个花环,以表示人们对先驱者的哀思和怀念。
历史文化
邓演达(1895—1931),字择生,广东惠阳人,
中国农工民主党创始人,是武汉国民政府中
国民党左派领导人。民国十六年(1927年)3月,出席国民党二届三中全会,当选为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中央政治委员会委员、中央军委主席团成员和农民部部长,并任中央军委总政治部主任。大革命失败后流亡至苏联,并赴欧亚诸国考察。民国十九年(1930年)5月秘密回到上海。同年8月9日在上海主持召开第一次全国干部会议,正式成立了中国农工民主党的前身——中国国民党临时行动委员会,主张反帝反封建,推翻南京反动统治,建立平民政权。民国二十年(1931年)8月正准备武装起义时,因叛徒告密在上海被捕,同年11月29日被国民党当局杀害于南京。
文物价值
邓演达墓是中国民主主义革命家、中国农工民主党的创始人邓演达的墓冢,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教育意义。
文物保护
1976年3月,邓演达墓被江苏省革命委员会公布为江苏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2001年6月25日,邓演达墓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合并项目,归入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山陵。
旅游信息
地理位置
邓演达墓位于江苏省南京市玄武区中山陵东侧。
交通路线
江苏省南京市内乘坐202路公交车,在灵谷寺公园站下车前往。
江苏省南京市玄武区人民政府距离邓演达墓约8.9千米,驾车约32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