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水珠
中国古代传说中的宝物
在我国古代传说中,有一颗上古遗留的神奇珠子,得到它可以在滔天大浪中辟开一条旱路,在水中行走如履平地一般。更能下得了东海,进得去龙宫。这就是传说中的避水珠。
简介
祖辈传说,上古大禹王为降服滍水,寻龙脉,定龙嘴,巧藏避水珠,故滍水不敢泛滥,九曲而奔东南。
传说
永定河东岸,石景山以南,有个古老的村子,名叫庞村。别看这村子不起眼儿,出土的墓志上说,庞村在唐代就有了,是个千年古村。村西有座龙王庙,书上管它叫北惠济庙,是雍正年间修建的,庙里有皇帝行宫,规模可大了。
既然是龙王庙,当然要供奉龙王。自从庞村龙王庙建成之后,每当永定河发大水时,好像庞村有颗避水珠似的,从来不遭受水灾。庞村不遭受水灾,北京城就太平无事,安然无恙。您猜怎么着?庞村的龙王庙还真的有颗避水珠,这颗避水珠原来在镇边城,它是怎么来到庞村的呢?
清代雍正年间,永定河年年发大水,北京城经常被水淹。北京城是天子居住的地方,年年被洪水淹没,这还得了!雍正皇帝降旨:命宛平县令解决此事。皇帝都解决不了的问题,宛平县令能解决?笑话!宛平县的县太爷,接到圣旨之后,一愁不展,心想:“完了,我这官儿算是当到头儿了!”不当就不当吧,无官一身轻。可转念一想,不行!不当官就没事儿了吗?这叫抗旨不尊,是杀头的罪过,弄不好灭门九族。县太爷想到这儿,像热锅上的蚂蚁,急的团团转。师爷在一旁眯缝着三角眼,想着对策。突然,师爷眼睛一亮,说:“老爷,咱们有办法。”县太爷一听,忙问:“什么办法?快说。”师爷不慌不忙,说了三个字儿――偷龙王。
原来,师爷的老家是宛平县镇边城――那位说了:“镇边城属河北省怀来县管辖,怎么属宛平县管?”这您就“老外”了,历史上的镇边城,宛平县管过,昌平州也管过。闲话休叙,书归正传。镇边城里有座龙王庙,有一年夏天,镇边城上游山洪暴发,水势浩大,沟满壕平。一天,人们正不安地站在镇边城上查看水势,突然见有两尊龙王塑像漂漂悠悠地顺水冲了下来。其中一尊翻了几个身,随着洪水漂进了永定河,一会儿便无影无踪了。而另一尊却漂进了镇边城。不一会儿,雨停了,水也慢慢落了,人们踏着泥泞进城一看,嘿!龙王塑像身上没有一滴水,上面的字迹却清清楚楚,上写“山西管涔山”,人们看了无不惊讶,纷纷说:“从山西冲到这儿,多老远哪!它竟一点儿都没坏,真神了,这一准儿是个好龙王,咱们把它供起来吧!”于是,人们恭恭敬敬地把龙王爷塑像迎请到城里,在城西南角盖了座龙王庙,把它供了起来,人们求签问卜,求雨止涝,非常灵验。自从龙王庙建成之后,镇边城再也没遇到过洪水。师爷是在镇边城长大的,当然知道镇边城龙王庙的龙王非常灵验。师爷心想:县太爷现在有难处,真要是皇上降下罪来,我也逃不了干系。火烧眉毛,只顾眼下,先回老家,把龙王偷来再说。
县太爷一听,好主意,就这么办。不过,偷龙王乃是下策,龙王身上可能有避水珠,偷避水珠比偷龙王省事儿。二人收拾行装,不带随从,匆匆上路。非止一日,来到镇边城地界。师爷问:“老爷,是否跟地方打个招呼?”县太爷神秘地说:“附耳上来。”如此这般说了一番。师爷听完,不禁眉开眼笑。
话说夜色降临,镇边城里打过二更,县太爷和师爷捏手捏脚从高粱地里走出来,从泄洪沟溜进城去,直奔龙王庙而去。庙里点了盏油灯,虽说不太亮,可总比漆黑一团强多了。县太爷寻思:“避水珠藏在哪儿呢?”经过细心观察,龙王的右手手心有异常,用小刀一剜,避水珠就露出来了。县太爷把避水珠往兜里一装,大摇大摆出了镇边城。守城的士兵纳闷:大晚上的,他们出城干什么?士兵还没纳过闷儿来,二人已经消失在夜幕中。
县太爷交差了,不但性命保住了,还升官了,当了顺天府尹,相当于北京市长。雍正皇帝在庞村建了座龙王庙,把避水珠藏在庙里。从此以后,北京城再也不怕发洪水了。可镇边城惨了,洪水一来,龙王再也不灵了。人们到龙王庙一看,龙王的手心有挖过的痕迹。“不好,避水珠被盗!”等人们明白过来,黄瓜菜都凉了。
应县木塔
应县民间流传中,应县木塔为鲁班所建。玉皇大帝为了保护鲁班的劳动成果,使木塔与岁月并存,便派火神爷和龙王爷分别送来了避火珠和避水珠。自此,木塔便可自行防火、防水,洪水到了塔前便会绕过木塔向四面八方流去。有了避火珠,木塔从没遭过雷击,即使在战争年代,炮弹打在塔身上燃起大火也会在瞬间熄灭。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3-07-21 23:31
目录
概述
简介
传说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