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化市长城抗战烈士陵园
第三批国家级抗战纪念设施
遵化市长城抗战烈士陵园,位于河北省唐山市遵化市石门镇石门四村,保护范围面积130亩,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4月始建。
历史背景
热河省,进而又以重兵向长城沿线压来,妄图一举占领华北。爱国将领宋哲元将军率领的29军毅然奔赴前线,奋勇抗战。在该部防御的长城沿线上,以简陋的枪支及大刀片,与武器精良、拥有飞机大炮的日本侵略军展开了以长城为界的激烈争夺战。当时29军的前线指挥所就设在遵化县城省立五中(现在的遵化一中),卫生所设在五中墙外的城隍庙里。宋哲元将军就在这里指挥了29军在长城沿线的喜峰口、董家口、潘家口、罗文峪口及古北口等抗日战役。在罗文峪口的山楂峪一仗,29军官兵发挥近战夜战的优势,出其不意,攻其不备,一夜就用大刀片砍死日本鬼子200多人,激战3昼夜杀死日军数千。与此同时,在喜峰口董家口潘家口古北口也捷报频传,使日军王牌军铃木部的两个旅团遭到沉重打击,其中两个连队全部被消灭,敌人被迫退到兴隆孤山子以北。
当时参战的士兵张英(遵化石门镇人)在北平医院治伤,偶遇宋哲元看望伤员,为慰藉英灵,安葬忠骨,张英向宋将军建议:“在石门村西,清东陵大红门正南,建烈士陵园,一为风水宝地,二为对比出一旧一新、一私一公来。”宋哲元将军采纳了张英的建议,并委任张英为陵园管理员。
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长城抗战之役,国民革命军第29军全线各战场伤亡5000余人。为安葬长城抗战中牺牲的29军官兵,著名爱国将领二十九军军长宋哲元将军亲自选址,国际红十字会修建,在遵化市城西石门镇石门村建长城抗战烈士陵园。
建筑沿革
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4月,陵园落成。陵园原称“二十九军抗日烈士陵园”,后改称“义地”“荣复军人石门农场”。
2005年,经遵化市人民政府批准,更名为“遵化市长城抗战烈士陵园”,并加以修缮。
主要建筑
遵化市长城抗战烈士陵园保护范围面积130亩,周边建有围墙,最北边的大宝顶为阵亡将士公墓。宝顶为青砖结构,上沿周长16.7米,腰围14.5米,高2.3米。公墓前石碑碑身高1.67米,厚0.62米;碑座高0.53米,宽0.67米,厚0.2米。
遵化市长城抗战烈士陵园坐北向南,四周青砖围墙,南面大门上衔“二十九军抗日烈士陵园”石匾。园内建大公墓一座,内葬阵亡官兵残骸遗骨36麻袋。并树碑纪念,碑的正面中间镌刻着“阵亡将士公墓”6个大字。大公墓两侧建排以下官兵单墓280座(1949年10月后迁至南京18座),墓前均立有碑,碑上镌刻着烈士姓名、籍贯、所在部队等。
纪念人物
宋哲元(1885~1940年)字明轩,山东乐陵县人。幼年家贫,刻苦读书。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从军,历任哨长、连长、营长、团长、旅长、师长、军长。民国十四年(1925年)至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先后任热河省都统,西路、北路军总司令,陕西省政府主席,察哈尔省政府主席。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春,在喜峰口、罗文峪率二十九军抗击日军。后来,毛泽东在给宋哲元的信中曾赞扬“先生情殷抗日,曷胜仰佩,曩者日寇入关,先生奋力边陲,慨然御侮,义声所播,中外同钦”。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后,曾任平津卫戍司令兼北平市长、冀察政务委员会委员长。“芦沟桥事变”后,其发誓:“宁为战死鬼,不作亡国奴”。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春,任一战区副司令,病发后辞职休养,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4月5日病逝于四川绵阳。国民党政府追授其为一级上将。朱德和彭德怀赠挽联一幅:“一战一和,当年变生瞬间,能大自于天下;再接再厉,后起大有人在,可元忧乎九泉”。
保护措施
1982年,遵化市长城抗战烈士陵园被列为遵化县文物保护单位。
2012年,遵化市长城抗战烈士陵园被公布为唐山市文物保护单位。
2016年,遵化市长城抗战烈士陵园先后被公布为唐山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唐山市烈士纪念设施。
2020年9月1日,遵化市长城抗战烈士陵园入选第三批国家级抗战纪念设施、遗址名录
参观信息
地理位置:遵化市长城抗战烈士陵园位于河北省唐山市遵化市石门镇石门四村。
交通:自驾前往遵化市长城抗战烈士陵园从遵化市区出发大约25.9千米,约需42分钟。
最新修订时间:2024-08-20 15:28
目录
概述
历史背景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