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义会议放光辉
肖华作词的歌曲
《遵义会议放光辉》是肖华作词,晨耕生茂唐诃遇秋共同谱曲的一首歌曲,创作于1965年3月。1965年10月,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30周年之际,北京军区战友文工团把它搬上了舞台。属于被誉为“红色经典”作品之一的《长征组歌》里面的一首曲目。《长征组歌》以磅礴的气势、动人的情愫、悦耳的曲调迅速流行于全军,继而风靡全国,40年来已演出1000余场仍常演不衰。
创作背景
1964年4月,时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主任的肖华因患肝炎到杭州疗养。可他并没有躺在病床上静心休息,却考虑起了纪念红军长征30周年的事。他想到:自己是二万五千里长征的参加者、幸存者,有责任、有义务写一部真实地记述长征的作品。
几经琢磨,他决定写一部组诗。于是,从1964年9月开始,他不顾病情,全身心地投入了创作。后来他追述过当时的情形:“我写长征组诗,不知道自己掉了多少眼泪。有些段落,如《告别》、《进遵义》、《过雪山草地》、《报喜》等,就是一面流泪一面写的。”为创作长征组诗,萧华熬过了许多个不眠之夜,转安酶升高了4次,体重减轻了好几斤,真正到了“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地步。
两个月后,组诗基本定稿,萧华再三斟酌,用了毛泽东《七律·长征》诗的第一句———“红军不怕远征难”作为组诗的总题目。
1965年3月,在谱曲过程中,肖华抱病连续用10个上午的时间给4位作曲家详细讲述长征的历程,使作曲家们都听入了迷。作曲家生茂回忆说:正患病的肖华将军讲长征,“时而眉飞色舞,时而慷慨激昂,时而潸然泪下。将军讲到’四渡赤水’时,惟妙惟肖地勾勒出’毛主席用兵真如神’的壮观场面。将军对长征的细致描绘,为我们完成谱曲任务打下了坚实的根基。”
歌曲歌词
遵义会议放光辉
苗岭秀,旭日升.
百鸟啼,报新春.
遵义会议放光辉,
全党全军齐欢庆,
万众欢呼毛主席,
马列路线指航程.
雄师刀坝告大捷,
工农踊跃当红军.
英明领袖来掌舵,
革命磅礴向前进.
苗岭秀,旭日升.
百鸟啼,报新春.
遵义会议放光辉,
放光辉,
全党全军齐欢庆,
齐欢庆,
万众欢呼毛主席,
马列路线指航程.
雄师刀坝告大捷,
工农踊跃当红军.
万众欢呼毛主席,
马列路线指航程.
雄师刀坝告大捷,
工农踊跃当红军.
英明领袖来掌舵,
革命磅礴向前进.
英明领袖来掌舵,
革命磅礴向前进.
毛主席来掌舵,
革命磅礴向前进,
万众欢呼毛主席,
马列路线指航程.
雄师刀坝告大捷,
工农踊跃当红军.
英明领袖来掌舵,
革命磅礴向前进.
英明领袖来掌舵,
革命磅礴向前进.
毛主席来掌舵,
革命磅礴向前进,
向前进!
向前进!
向前进!
歌曲鉴赏
根据歌词“苗岭秀旭日升/百鸟啼报新春”借物抒情的开头,悠扬的低声前奏首先把人们带进一种明丽、清新的意境,红军进遵义虽然是1935年1月份,正值严冬季节。音乐却在主旋律暖暖变奏中,尽享过度与演唱的浪漫民族风采,天幕上出现了阳光明媚、花儿盛开、鸟儿欢唱的春意盎然景象,其浓郁的抒情性与唯美意境,以夸张的手法暗示了中国共产党第二个春天的到来。女声二重唱“苗岭秀来”的“来”字出现了二部和声6音与5音的共同演唱,体现着二度和声创作的大胆突破,延长在突出民族是色彩同时,创造了不和谐中的和谐,不但为观众留下了首句演唱的深刻印象,展现红军展示焕然一新的精神面貌,而且开始积聚欢庆情绪向合唱排放的种子音乐能量。“遵义会议放光辉/全党全军齐欢庆”的结尾分别加入了女生弱音和声伴唱,在军民遥相呼应的自然交流中,为即将展开的群体欢庆大歌舞做着悄悄铺垫。
四小节激昂欢快具有浓厚民族特色的间奏,将人们欢腾、喜庆的情绪和热烈场面迅速点燃。
面对凝练的诗句“万众欢呼毛主席/马列路线指航程/雄师刀坝告大捷/工农踊跃当红军”音乐在女声二重唱的主旋律中,根据歌词语感与民族舞蹈节奏、打击音响的特点,摘取了几处主音加以浓缩、链接、边走、玄幻、形成民族色彩更加鲜明典型,节奏铿锵撞击更加有韵律,与民族语言结合更加上口的四小节精彩乐句。在苗族特有的马锣等打击乐器引导下,四声部混声合唱骤然爆发,女生唱主旋、男生模仿补充,男生唱主旋,女生模仿补充,一遍短暂交替的遥相呼应,快速灵巧,充满气势的群体演绎形象,带领观众体会乐句的新颖与可记性同时,高浓度的排放着群众急需依旧的欢庆情感能量。进入而不混声合唱后,富有弹性的乐感继续在表情与抒情中挖掘历史故事的特定情节,尽情抒发长征以来最值的欢庆的喜悦心情。当歌词“英明领袖来掌舵/革命磅礴向前进”衔接后,旋律的变奏以铿锵的撞击循环转为波浪式柔和抒情的循环,使主体更加鲜明突出旋律更加优美动听,为欢庆歌唱高潮中掀起了第一个冲击波。
为突出欢庆的音乐主题,女声二重唱与二部混声伴唱“毛主席来掌舵/革命磅礴向前进”继续以种子音乐的能量蕴含向合唱部分强势扩散,旋律以波浪式柔和抒情的循环变奏,炽热、高昂、舒展的演绎再次起到对欢庆合唱情感爆发的点燃作用。
四小节激昂,欢快具有浓厚民族特色的间奏,再次将人们欢腾、喜庆的情绪和热烈场面迅速掀起。
在马锣等打击乐伴奏下,“万众欢呼毛主席/马阿列路线指航程/雄师刀坝告大捷/工农踊跃当红军”二部混声合唱再次迅速进入铿锵撞击特点的抒情快感,仅一遍的叙述与抒情,合唱队员们手挽手地跳跃起来,与马锣打击的节奏形成载歌载舞的统一,带领听众在旋律的徜徉中继续享受诗句的韵律美,在市局的朗朗上口中感受旋律的律动美,在反复体味词曲结合的自然完美、节奏力度的潇洒蓬勃中,进入“英明领袖来掌舵/革命磅礴向前进”,波浪式柔和抒情的循环边走,形成欢庆歌唱高潮中掀起的第二个冲击波。
为满足群体更加高涨的抒情序言,体现全党全军以毛主席为代表的正确路线的热烈拥戴,音乐波浪式柔和抒情的循环变奏将“毛主席来掌舵”与“革命磅礴向前进”再度组合。六、四声部的混声合唱与伴奏的强大阵容,与欢庆歌唱高潮中掀起的第二冲击波紧密衔接,在山呼海啸的气势和充满张力的韧度中,展开高潮部分的抒情。连续三遍波浪式柔和抒情的循环变奏“向前进”反复,造成情感排放的无限光明与辉煌。结束句将一个音过度回到另一个,落音为6,在更加高昂、燎原的气魄冲刺中,昭示着红军长征在毛主席领导下滚滚向前,势不可挡!未来充满无限曙光、希望的大好趋势。
社会影响
该段歌词记录了红军在遵义召开的、具有历史转折意义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这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独立自主的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解决自己的路线、方针、政策问题,会议结束了“左倾”冒险主义在中央的统治,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新的中央正确领导,在历史危急时刻挽救了党和红军。
已在沉重、压抑中走过两段路程的红军战士与观众,的确需要情感的更新,因此,歌词没有正面记录会议经过,而是选取欢庆这一倾斜角度,直抒胸臆,高度凝练的概括了会议深远意义。音乐吸取了苗族音乐风格,以明朗的艺术基调,夸张的手法,在领唱与合唱中集中了对毛主席正确路线的热情歌颂,对革命未来的无限憧憬。
作者简介
词作者
肖华(1916—1985),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将领。参加过土地革命战争、长征、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空军政委、总政治部副主任等职。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肖华谱写的《长征组歌》被评为二十世纪华人经典音乐作品之一。
14岁任少共兴国县委书记,16岁任少共国际师政委,向来有“娃娃司令”之说。1983年当选为全国政协副主席,是党的八届、十一届、十二届中央委员,第一届、第五届人大代表。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荣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
曲作者
晨耕(1923-)原名陈宝锷。河北完县人。七岁就在地方民间乐队吹奏竹笛和演奏打击乐器。1937年参加八路军,后调部队文工团,曾在华北联大文艺学院音乐系学习。1949年任开国大典军乐队指挥。后任战友歌舞团的领导和艺术指导,同时在中央音乐学院进修作曲。作有五百多件音乐作品,主要有歌曲《两个小伙一般高》、《我和班长》、《歌唱光荣的八大员》,军乐曲《骑兵进行曲》,电影音乐《槐树庄》、《桂林山水》以及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的音乐(集体创作)等。并和唐诃生茂遇秋等长期合作,参加大型声乐套曲《长征组歌》的创作。
生茂(1928.6.6 - 2007.11.24)作曲家。原名娄盛茂。河北晋县人。毕业于中央音乐学院,中国音乐家协会理事,原北京军区政治部战友文工团艺术指导、正军职、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作品包括《学习雷锋好榜样》、《马儿啊,你慢些走》、《真是乐死人》、《祖国一片新面貌》、《林中小路》等歌曲,其中《走上练兵场》、《远方书信乘风来》被评为1980年优秀歌曲。他还参与创作了《老房东查铺》、大型声乐套曲《长征组歌》等作品。
唐诃(1922-2013 ) 原名张化愚,作曲家,河北易县人。1938年参加八路军。193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中国音乐家协会常务理事,北京军区战友文工团副团长等职。1940年开始音乐创作,所写《翻身不忘共产党》、《边区好》等歌曾广泛传唱。唐诃建国后在战友文工团任专业作曲。共谱曲上千首歌曲,撰写了上百篇音乐论文,出版了音乐文集《歌曲创作漫谈》。
遇秋(1929-) 本名李遇秋。原籍北京市,出生于河北省深泽县。1940年进入冀中军区抗战中学学习,1944年在中共晋察冀分局卫生所当卫生员,1945年调晋察冀军区抗敌剧社做演员,其间掌握了手风琴的演奏方法。1950年进入上海音乐学院作曲系学习,先后师从桑桐邓尔敬钱仁康丁善德等。1957年毕业后,回原单位——战友歌舞团从事音乐创作,先为舞蹈作曲和为声乐编配伴奏,后与晨耕唐诃生茂等人集体创作了大型声乐套曲《长征组歌》,并承担全部乐队总谱的写作。他的音乐作品结构严谨、旋律流畅,于淳朴之中追求新意,在自然中求深情。主要作品除《长征组歌》之外,还有大合唱《八一军旗高高飘扬》、《静静的山谷》,小合唱《生活在祖国的怀抱里》,男女声二重唱《各族人民心向党》,独唱曲《春光颂》,手风琴独奏曲《促织幻想曲》等。
重要演出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09-11 15:11
目录
概述
创作背景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