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滘裹蒸粽
东莞道滘传统名点
道滘裹蒸粽,是中国广东省东莞市道滘镇一种传统名点,也是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咸蛋黄湘莲绿豆、五花腩肉为主要原料。
历史由来
粽子,古时称为角黍,人们最初用菰叶包黍米成牛角状,在端午节食用,相传是对于屈原的敬仰和怀念。东莞与全国其他地区一样,粽子成了端午节期间必不可少的食品。其中产于鱼米之乡道滘的道滘裹蒸粽以其独特的配方,严格的制法,令其在众多粽子中脱颖而出,独树一帜,成为东莞粽子的主要代表。《东莞县志》中对粽子也有详细的记载:“五月朔,饮菖蒲雄黄酒,以辟不祥。食角黍(即粽子),为龙舟竞渡。至五日,会者益众,以节物荐于家祠。”
道滘裹蒸粽俗称道滘粽,20世纪30年代时期,道滘裹蒸粽创始人叶潮在道滘兴隆街的潮记裹蒸粽档口,他对粽子的用料、调味进行改造,别出心裁,用晚造糯米为主料,选取上等咸鸭蛋黄、湘莲、五花腩做馅,再加上五香粉、蒜蓉、沙姜、油、盐、糖等调味品配制,用粽叶包裹,再用东莞咸水草扎实,创新独特的做法让他在当地颇有名气,经过不断改良,道滘裹蒸粽味道和口感更好,声名鹊起。
制作方法
两片粽叶交叉成漏斗状,放糯米,加绿豆、五花肉、蛋黄等馅料,后覆盖上一层绿豆馅料,铺上糯米,再用四片粽叶分别将几边裹起来,最后用莞草将粽子绑紧。
所获荣誉
2010年,“道滘裹蒸粽制作技艺”就被列入东莞市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12年,被列入广东省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2024年3月,广东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公布了首批广东省地理标志培育产品,道滘裹蒸粽从258个推荐培育产品脱颖而出,入选首批80个广东省地理标志培育产品名单。
最新修订时间:2024-12-21 16:12
目录
概述
历史由来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