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育领域中,道德评价是指运用已有的道德观念对行为的是非、好坏、善恶进行评定和判断的过程。道德评价的过程,贯穿在道德认识发展的始终。道德评价能力的培养有助于道德信念的形成,也是对道德行为的一种积极的强化。
道德认识
道德评价与道德概念、道德观念、道德信念同属于道德认识的组成部分,道德认识是指人们对社会道德现象、道德准则或规范及其履行意义的认识,它是个体
品德的核心部分。其中,道德概念的掌握、道德信念的确立和道德评价能力的发展,是衡量青少年道德认识水平的主要标志。
其它解释
(1)是对道德行为作出价值判断的过程,也称道德判断。常依某些道德准则为指标,通过推理、比较和鉴定,作出是与非、善与恶、美与丑的判断或评价的过程。正确进行道德评价,有助于提高道德品质修养,增强道德信念,促进道德行为。道德评价的正确性来源于道德实践经验和道德信念,受人的世界观和人生观的制约。道德评价的深度受年龄阶段,道德信念和社会历史的限制。
(2)指生活于现实的各种社会关系中的人们,依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道德准则,通过社会舆论或个人心理活动等形式,对他人或自己的行为进行善恶判断,表明褒贬态度。它是形成社会道德风尚和个人道德品质的重要道德活动。
(3)人们按照一定的道德标准对人的行为现象进行肯定或否定的判断。道德评价是道德认识形成的必要环节,由此可以提高人分析情况、确定合理行为的能力。道德评价具有巨大的社会影响,例如,通过广播、电视、报刊等对一道德事件展开讨论,可以吸引许多人、许多领域参加活动,提高人们的认识水平和辨别能力。
(4)人们在社会生活中按照一定的社会或阶级标准对自己或别人的行为进行的善恶判断和评价。这种评价常以善恶、正邪、荣辱等道德概念来体现,通过社会舆论、传统习惯、内心信念等方式来进行, 贯穿于道德实践中。评价的标准是具体的、历史的。在阶级社会中,带着阶级倾向性。评价的依据应当是在实践基础上动机和效果的辩证统一。凡是存在道德关系的地方就存在道德评价, 它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精神力量,是道德原则和规范发挥作用的中介,也是个体品德形成的重要因素。
类型
道德评价的类型可分为自我评价和对他评价两类。
如“吾日三省吾身”属于自我分析、自我批评的自我评价型。
如社会舆论、测试、验收、评定,则属于对他评价型。
从小有意培养青少年的道德评价能力,是帮助儿童巩固道德认识和道德信念的重要手段,并有助于促进青少年把道德认识转化为道德行动。
参照标准
对中小学生进行道德评价,通常参照以下几个方面:
①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祖国河山、历史和文化,关心祖国前途和建设,有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②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关心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了解改革,开放的政策,树立信念,竞争和时效观念,有为振兴中华而勤奋学习的志向和决心。
③学习政治理论常识,达到政治课教学大纲的要求,学习、了解国内外重大的时事政策。
④热爱集体,参加集体活动,完成集体任务,个人服从集体,维护集体荣誉,团结友爱,乐于助人。
⑤遵纪守法,遵守中学生守则和学校各项规章制度,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共秩序。
⑥文明礼貌,达到“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要求。
作用
具体来说,道德评价的作用表现在三个方面:
①道德价值裁决作用。对道德行为现象进行褒贬;谴责不道德的思想行为,给具有该思想和行为的人施以压力,使引起自疚、不安、悔改;同时宣传好的思想和行为,为人们树立模仿学习的榜样,进一步激励人们的道德和行为。
②教育作用。使人们了解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恶丑,帮助一起分析原因、动机,找到问题,解决问题,提高人们的认识水平。
③调节作用。通过舆论工具,扶扬正义和真善美,打击压制假恶丑,制约人们的行为和思想。道德评价能力随着年龄增长而增强。整个幼儿阶段,道德评价水平很低,幼儿很少拥有自己的评价标准,往往根据成人的言论去评价自己和别人,评价多注意外部结果、少注意内部动机。小学以后才逐渐发展起来。
发展趋势
儿童道德评价能力的发展呈现出三种趋势。
①从结果到动机。低年级学生往往根据结果判断行为好坏,高年级才以动机判断行为。
②从别人到自己。低年级学生往往先能评价别人的行为,且往往根据表面现象进行;高年级儿童认识水平增强了,可以对自己的行为进行道德评价了。
③从片面到表面。年龄越小,儿童对行为的判断越片面,或抓住次要的,以偏概全,或者绝对化;年龄大的儿童,可以从事物、行为的多方面分析,评价的客观性、全面性增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