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人洞是温州市龙湾区的景点。
景点介绍
道人洞位于温州市
龙湾区天河街道天凤村郑岙山,八份山东首,石窟洞依山岩开凿而成,又名陶成洞、陶隐洞、陶仁洞、道壬洞等。据明王澈《同竹岩弟过陶成洞》诗,其洞早在明朝已形成。1942年至1956年为道人居住,也为当地人躲避日寇侵略藏居处;1956年至1982年为生产队堆放场和避雨休息所;1982年至今为佛教宗教场所。
道人洞总占地面积约680平方米。洞窟分南北两部分。南面洞窟前砌石墙,石墙开中门,顶部为天然巨岩,洞窟最高约2.8米,最深约9米。洞内主供释迦牟尼,还有观音、弥勒等,两边还供有伽南护法、地藏王、三官等。该洞两侧依山岩各凿四开间耳房,带柱廊;南侧耳房作为卧室,北侧耳房作为厨房。厨房向北,有一石阶,拾级而上,建有水井,再上为北洞窟。北面洞窟有大小洞穴十余处,依山岩或建禅房,或建供殿,形制多样。道人洞为龙湾宗教发展史的重要实物例证。
相关传说
传明
弘治年间,有一位鹤发童颜的陶姓道士,曾隐居于此洞修炼。每逢晨昏,静坐于洞边一块岩石上,采天地之灵气,集日月之精华,夜观星辰兆象,卜占世间祸福。终于有一日得道成仙,而隐山云游而离去。后人故名之陶隐洞,而洞边那块岩石被名为道士岩。
关于这段传说,温州鼓词《东瓯人龙》中有相似的描述:“大明代宗晚年间,温州有座大罗山,山上有个道人洞,住一仙道非等闲。罗山老道他浑号,早已脱俗入仙班。这老道,未卜先知高道术,每一日,坐在山顶道士岩。天光早,吸收空气练仙法;每夜晚,观看星象卜人间。全不知,老道年令有多少,生成鹤发并童颜。这老道,还有忙碌两件事,专门练剑炼仙丹。”如此云云,并称老道如此这般地助王瓒成就了功名。
还有另一种说法,则与陶弘景有关。传罗山脚下一樵夫,以砍柴采药为生,因常济医为民,深得当地百姓敬仰。一日在山采药,见一山洞内有一只受伤的白鹤,便抱回家施药相救,三日后,白鹤伤愈,大鸣三声腾飞而去。当夜梦见一老者,自言是南梁“山中宰相”陶弘景,因见一白蟒蛇精作恶,危害瓯越人间,特来收服。日前与此妖在东海大斗七昼夜,误被妖伤,逃致大罗山石洞中,化鹤避难,而蒙相救,故托梦相谢。不久,陶祖降妖后,再登门感谢救鹤之恩。并传“修神炼丹符咒之术”,又赠道家经典,让其于救鹤山洞内修炼,造福四方。此樵夫后被称为“罗山老道”。此洞于是曰“道人洞”。
历史沿革
由于观海寺老堂石板殿原本简陋,且年久失修,存在安全隐患,已远不能满足现今广大信众需求。1998年,天河天凤村老人发起重建陶隐洞观诲寺,由王泽安、王挺寿、王彬烈等成立了筹建组。因原址过于狭隘,且半洞半屋,无法施展土木,于是保留了原观海寺,而在溪滩上另辟新址。经过几年努力,各方筹集资金,于2005年终建成大雄宝殿,并重塑了佛祖金身,观海寺自此重焕异彩。此后,继而陆续新建斋堂,天王殿,钟鼓楼,厢房,及办公用房等配套建筑。并于2005年至2009年5年期间,兴建了一条2公里多的盘山车路,及可停泊五十余车位的停车场,为各方信众上山朝拜及各方人士游览休闲提供了方便。
新观海寺的总体布局采用了传统格式。前进天王殿,正中前弥勒佛,两边四大金刚,后立韦驮。天王殿的两侧分别为钟、鼓楼。二进为主殿,即大雄宝殿。主位佛祖释迦牟尼像,两侧十八罗汉,后座观音大士立像。三进为观音阁,现尚在建没中。前进天王殿的前方是一方硕大的放生池。主轴建筑的两侧是厢房,斋堂、办公等配套用房。
如今观海寺己初具规模,新建殿堂庄严肃穆,古朴隆华,金堂映碧,琉阁飞丹,堪为蔚然大观。
位于观海寺北侧不远的卧云寺,也由天凤村民王济权等老人在原寺基础上拓展了规,寺内设施亦一展新貌。
前不久,寺前置立了一座为纪念释白亮禅师的《缅怀师德》碑,文云:释白亮师俗名王宰银,三甲后凤人,民国癸丑年(1913)生,成年时即与佛结缘。正当婚期,遂遁入空门,皈依佛门弟子。经多年勤学苦修,悟得佛法真谛。因得时任民国师长的潘介宗器重,特邀其代修功德三年。其后入宁波天童寺,历任方丈、主持职,并取得大法师学位。1971年卸任回故里,重整卧云寺,修度余生。至1987年圆寂,享年74岁。
这位一生献身佛学文化事业的道德高僧,令人赞叹之余,似乎更使我们感悟,净界空门,亦不乏人生的精彩!不禁感吟一律,以赞仰斯情:
罗山洞隐几春秋?石窟涧溪水自流。
沐日卧云苏觉梦;临风观海解凡愁。
登临高瞩尘寰路,隐约远航普渡舟。
世事风光原不尽,禅机妙道最通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