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山作用
地质学术语
造山作用是在地球深部构造动力学背景下,岩石圈和地壳发生的剧烈构造变动,物质成分重组、结构构造重建,出现在板块边缘的连续地质过程。
构造详解
指地壳局部受力,岩石急剧变形变质而大规模隆起形成山脉的运动。仅影响板块边缘地壳局部的狭长地带。其速度快、幅度大、范围广,常引起地势高低的巨大变化;同时,随着岩层的强烈变形,也有水平方向上的位移,形成复杂的褶皱和断裂构造。这个构造过程引起地球上产生强烈变质变形的规模巨大的带状大地构造单元,引起板块边界地壳加厚、变质作用和岩浆活动,在地表产生线状隆起的山脉。
造山作用不仅包括岩石圈挤压收缩导致的地壳岩石在低热梯度下发生的褶皱和断裂、伴随有变质作用和岩浆活动所形成的山脉,而且包括那些拉伸构造、剪切走滑在形成裂谷、裂陷盆地的同时,地壳岩石在高热梯度下发生变质作用乃至部分熔融导致变质核杂岩侵位构成的山系。这种俯冲带之上横向收缩、垂向增厚而造成构造山脉的作用叫作俯冲型造山作用,而那些发生在碰撞造山带之下纵向减薄之后垂向伸展而造成构造山脉的作用称为裂熔型造山作用。
地质标志
褶皱断裂、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造山运动的主要标志。由于岩石圈发生剧烈构造变动,导致其物质与结构的重组,使地壳物质在结构和成分上发生显著变化,在板块边界形成的狭长强烈构造变形带,在地表表现为呈线状隆起的山脉。
作用类型
增生造山
发生于大洋板块俯冲带边界,地震和火山活动常见。在俯冲过程中,俯冲的大洋板块上覆沉积物潜入上覆大陆板块之下,部分沉积物被刮削下来添加于海沟陆侧坡,构成增生楔;增生楔混杂岩体逐渐成长并受挤而隆起,导致大陆增长,称为增生楔造山。另一方面,俯冲大洋板片析出流体交代上覆地幔楔形成交代岩,这类交代岩发生部分熔融形成基性岩浆沿大陆边缘上升喷出地表,形成与海沟平行延伸的火山弧,称为边缘弧型造山。
一般认为,南美的安第斯是有代表性的增生造山作用产物。那里太平洋板块俯冲于南美大陆之下,不仅增生楔拼贴到大陆边缘,而且出现安山质弧火山岩。
碰撞造山
发生于大陆板块的碰撞边界,地震活动显著,但是缺乏火山喷发。在碰撞过程中,原大陆边缘基底和沉积物遭受紧密褶皱和逆冲推覆,一系列地壳楔沿近水平的层间滑脱面拆离开来,相互逆冲叠覆,导致地壳压缩增厚,例如印度大陆与亚洲大陆之间在新生代早期发生碰撞形成喜马拉雅山。
碰撞造山可以是陆陆碰撞或者陆弧碰撞,不过俯冲的总是相对古老的大陆岩石圈。大陆对接拼合时的巨大挤压应力产生逆掩断层和大型推覆体。阿尔卑斯山区推覆体的位移可超过100km,这类造山带在剖面上是不对称的。
张裂造山
发生在汇聚板块边界,先前在这里发生的俯冲已经停止(因此是远离现今活动板块边缘),表现出显著的伸展构造格局和相对缺乏地震。但是,由于大陆拆离体系的发育引起强烈的变质作用和岩浆活动,而变质核杂岩的侵位导致地面大幅度抬升产生滑脱构造,也可以形成宏伟的褶皱山系。
张裂造山作用出现在现今大陆内部,过去曾认为其形成与板块俯冲或大陆碰撞无关,因此曾被成为克拉通内部造山、陆内造山。然而,其产物常常在结构和成分上表现出与增生/碰撞造山带之间的继承关系,因此看上去是俯冲型造山带的复活,不过在构造体制上已经从挤压变成伸展。如新生代的天山造山带,就是古生代造山带在新生代的复活。中国的贺兰造山带、燕山造山带也是一种的张裂造山带。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2-08-06 11:29
目录
概述
构造详解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