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武昌城一共有十座城门,分别是北面的武胜门,西面的汉阳门、平湖门、文昌门,南面的望山门、保安门、中和门(今起义门),以及东面的宾阳门(今大东门)、忠孝门(今小东门)和通湘门。
清光绪年间,
粤汉铁路开始筹划修建,湖广总督张之洞于是在城墙东面中和门(今起义门)和宾阳门(今大东门)之间增辟一门,称通湘门,设车站于门外,以通湖南,为日后在门外修筑粤汉铁路火车站预先准备,成为武昌城第十座城门。通湘门则仅为城墙上增开的一个门洞,没有瓮城和城楼。辛亥革命后改称聚义门。
在历史的长河中,武昌火车站经历了数次“迁家”。始建于1916年,始称通湘门车站,位于车站南端道口附近,就是武昌火车站的前身。当年仅有一条站线,一所小票房的通湘门车站,东有徐家棚、南有鲇鱼套,站级为二等,车站业务量少。
1917年3月车站开始营业,首次通车是武昌—蒲圻(今赤壁),全程132公里,属铁路湘鄂段管理局(当时东方通讯社于民国六年2月10日发稿,《民国日报》2月11日登载:东方通讯社10日汉口电,粤汉铁路武昌蒲圻县间已于昨举行开通式,自今日起发卖客票,两地之间车费八角五分)。
武蒲段通车后,1917年6月接轨到岳阳,9月接到长沙并连通株州,属
粤汉铁路湘鄂段管理局。因当时通湘门距武汉市中心较远,旅客乘车不便,又于1936年9月开工,当年12月底建成武昌总站,并于1937年元旦举行隆重的开站仪式,同时撤销通湘门车站。
武昌城的每一座城门都代表了
武汉这座城市不断发展的时代印记,武昌城是千年沉淀的历史风韵,中华民族荆楚文化源远流长。“敢为人先,追求卓越”和“武汉,每天不一样!”是历史上楚国的文脉传承,在历史长河中无法磨灭的城市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