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湖山摩崖石刻》是东汉边塞纪功刻石,刊刻于东汉永初五年(111年),是为了纪念永初四年对外战争大捷而刊刻,位于内蒙古阿拉善左旗腾格里额里斯苏木通湖山顶,地属汉代西北边境的凉州武威郡辖地。
刊刻背景
碑文记录的最后年份即永初四年,发生了一件与凉州军队有关并同时与匈奴有关的重要战事,河西郡兵出征平定了南匈奴单于檀的叛乱,为此获得朝廷的嘉奖。汉廷特别对凉州所属河西四郡大赦,这通纪功碑刊刻的直接原因,很可能是东汉安帝永初四年凉州驻军对南匈奴叛乱的平定。
永初三年(109年)至四年爆发南匈奴大规模叛乱,恰恰是来自凉州的大将梁慬率领西北驻军平定了南匈奴之乱,南单于脱帽跣足而降。这场胜利发生在弃凉建议被二度提出仅一个月后,随之凉州危机解除。二者之间显然具有某种因果关系。
刊刻年代
《通湖山摩崖石刻》的刊刻年代应在永初五年(111年)。此时,凉州危机彻底解除,汉安帝特赦河西四郡,下罪己诏,改革整顿凉州各级机构。在这种情况下,西北驻军为庆祝这一胜利,回顾和纪念历年抗击匈奴、保卫边疆付出的艰苦卓绝的牺牲和贡献,刻石纪功,只提集体功勋,而不突出个人。
永初四年,是东汉中后期与边疆民族关系长期被动局面中一个令人瞩目的转折点,平定南匈奴叛乱具有深远的历史影响。正如虞诩所言,凉州保住了,三辅才不至于成为敌人进犯的前线。是故《后汉书》详细记载了这场胜利前后,朝臣中有关弃凉和保凉的不同观点及其论争,汉安帝对梁慬的褒奖和提拔重用,大赦天下和特赦河西四郡,以及次日下达的罪己和招揽人才的诏书全文,这些记录根本上都是凉州危机这一事件严重性的体现,汉安帝的一系列行动是对凉州危机过后的总结反思,是安抚凉州百姓、维护社会稳定、激励士气、凝聚人心的重要举措,包括刻石立碑本身,都可能是这一行动的组成部分,也是对凉州驻军关键时期的非凡战功和凉州因此免于被弃置的纪念和庆祝。
价值意义
《通湖山摩崖石刻》是已知汉代纪功刻石的新类型,显示边塞纪功碑应包括对驻扎边塞的普通军人集体功劳的书写,并且未必是围绕一件事功、单个人物的集中描述,也可能是一个长时段数百年一代一代军人战绩贡献的追述性、总结性的书写。相较于其他边塞纪功刻石,其叙事性的散文体序辞部分篇幅明显较长,叙事方式愈加向历史记事方向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