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天岩石窟,位于
江西省赣州市
章贡区西北郊,开窟造像从晚唐(846~907年)持续到北宋(960~1127年)。
文物历史
通天岩石窟开窟造像从晚唐(846~907年)持续到
北宋(960~1127年)。
文物特征
通天岩石窟分布在忘归岩、龙虎岩、观心岩、通天岩、翠微岩五处,共有窟龛315个,题刻128处。龛形均为圆券形浅龛,造像题材多为燃灯佛、毗卢遮那佛、菩萨、罗汉等。
观心岩洞中有小洞,曾为王阳明讲学之处,故名之。忘归岩、龙虎岩共保存有十龛较为完好的罗汉像,均为一像一龛,面貌、动作、神态不一,形象生动,有的题刻名号。通天岩的造像集中在第129龛周围,此龛龛形为三联塔形大龛,中间一龛尖楣,左右两龛龛楣上卷,龛内供奉毗卢遮那佛及其胁侍一文殊、普贤。主尊为毗卢遮那佛,肉髻螺发,面庞方中带圆,身着双领下垂式袈裟,胸前束带,双手于腿上持一法螺,结跏趺坐于莲座之上。佛左侧龛内为文殊菩萨,文殊高1.46米,头戴花墅装饰的宝冠,身着双领下垂式袈裟,坐于青狮之上;右龛为普贤菩萨,共高1.6米,头戴五佛冠,坐于白象之上,神情庄严。大龛周围有百余小龛,内有三百余身罗汉像。
翠微岩亦雕造有较多的罗汉像,另有两龛弥勒、如来像,雕凿精细。此处造像均为民间信众为祈福、超度而开,因而造像规模较小,多单龛单像,但雕刻水准较高,为中国东南地区难得一见的佛教石窟。
通天岩石窟主要有四组造像:开凿于唐代末年的8尊造像,开通天岩摩崖造像之先河,其中两尊观音菩萨造像保存较好;位于通天岩山崖上,由五百罗汉拱卫着的毗卢遮那佛及文殊、普贤两胁侍菩萨组成的北宋中期组群造像,规模最大;开凿于北宋后期,以僧人明鉴为主施造的单龛十八罗汉像,是通天岩摩崖造像的精华所在;开凿于南宋初年,由虔朱氏在翠微岩施造的弥勒佛像等。
文物遗存
通天岩石窟是江西最大的石窟造像群,现存唐朝至宋代的石龛279个,石刻造像359尊,宋代至民国的摩崖题刻128品。
主要景点
因为岩石横空而出,形状好似一头巨狮,故而又称为“狮岩”。山岩间有一个天然的石洞,每当盛夏酷暑,清风徐来,沁人心脾,令人留连忘返,故而称“忘归岩”。在岩壁之间有石龛造像和摩岩石刻。
在忘归岩的东边,岩壁间有明朝刘昭文书刻的“同心岩”三个字,还刻有龙虎造型。此处地势平坦开阔,摩岩石刻和石龛造像依次刻于游路一侧的岩壁间。同心岩向前,就是通天岩。这里山势合抱,峭壁耸立,中有一洞,洞内一窍直通山巅,“通天岩”即由此而得名。宋代的著名学者阳孝本(1039~1122年)曾在此隐居。元佑九年(1094年),苏东坡路经赣州,曾慕名拜访阳孝本,二人一见如故,遂成至交。阳孝本死后葬于通天岩,后人在此立有“玉岩祠”,祠内供有苏东坡、阳孝本的雕像。
文物保护
1988年1月13日,通天岩石窟被国务院列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旅游信息
自驾前往通天岩石窟:从
赣州站出发,路程大约18千米,约需32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