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城打锣腔
非物质文化遗产
【通城打锣腔】源于清同治年间,由本地戏曲逐渐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打锣腔。用当地方言演唱,声腔有 “圻水”、 “倒扳浆”、“打锣”、“四平”四大主调,主要以“一唱众和,锣鼓伴奏”作为主要特色,清光绪年间,县内有黎皇恩(麦市人)、汪月丹(塘湖人)、黎金才(麦市人)、朝脚(黄袍人)等常常在县内演出。
现状
2008年,县文体局组织专班将打锣腔传统小戏《药板凳》经过打磨加工送选全省首届地方戏曲艺术节暨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汇演,荣获“表演二等奖”和集体“演出优秀奖”。
荣誉
2013年,“通城打锣腔”被湖北省列为全省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参考资料
通城打锣腔.红色通城.2016-10-23
最新修订时间:2022-07-28 22:04
目录
概述
现状
荣誉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