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光铜镜
西汉青铜镜
从外观上看与普通铜镜一样,但在反射日光或平射的灯光时,铜镜的光影里,就会映出铜镜背面所铸的铭文及图案。这种铜镜被称为“透光镜”,出土的均为青铜制造,故多称始“透光铜镜”。见于西汉,后代工艺失传。透光镜曾引起古今中外诸多学者的关注和猜测。
简介
宋代科学家沈括在《梦溪笔谈》中对其原理进行了分析:“世有透光鉴,鉴背有铭文,凡二十字,字极古,莫能读。以鉴承日光,则背文(纹)及二十字,皆透在屋壁上,了了分明。人有原其理,以谓铸时薄处先冷,唯背文上差厚,后冷而铜缩多。文虽在背,而鉴面隐然有迹,所以于光中现。予观之,理诚如是。”沈括分析的很有道理,但因历代无法复制出透光镜,历代学者又各持一说,学术上争论不休,甚至有人说它是偶然得之的产物。
新中国成产以后,党和国家领导人十分关心考古事业。在六十年代,周恩来总理参观上海博物馆时,曾指示有关人员研究青铜镜为什么会透光。一九七五年,上海交大盛宗毅副教授等用现代科学方法,揭开了透光镜的奥秘。他们研究认为:铸镜时铜镜背面花纹凹凸处不同速度的凝固收缩,产生铸造应力,研磨时又产生压应力,因而产生弹性形变,研磨到一定程度时,这些因素迭加地发生作用,使镜面产生了与镜背花纹相应,但肉眼又不易察见的曲率,由于有曲率不能平行反射光线,形成了阴影,于是就产生了透光效果。在这一研究成果基础上,上海交大青铜公司又经反复试验,终于成功地复制出了透光铜镜,并能批量生产。他们不仅解开了透光铜镜之谜,同时也满足了古玩收藏者的心愿。
民间青铜透光镜
这是一枚双鱼透光镜,直径21.3厘米,最厚处12毫米,最薄处4毫米,高浮雕。重量1682克。说明透光原理与厚薄无关。
一般的透光青铜镜都是凸形的,即鉴面是凸出的,显示的纹饰也是与镜面花纹一模一样的正反面。
而这个青铜透光镜是凹形的,即鉴面是凹进去,而纹饰一面是凸形的。在透光的图像中,厚的鱼鳞高处呈现透亮,鱼鳞薄的地方呈现暗黑,这个与常识不符啊!
并且,这一枚青铜镜监面是是凹形的,所以反射到墙面上的图像是反的。不仅仅是上下相反,而且这一条鱼的内外也翻了个。即在镜子纹饰鱼腹部是朝内有鱼鳍,鱼背朝外。而反射到墙面上以后,鱼鳍朝外。说明反射墙面后的鱼翻了一个身,鱼腹朝外,鱼背朝内了。这个就好比一个人倒立,头在下,脚在上。而头的眼睛却在嘴巴上面。
光学上的意外常常产生奇特的效果。一百多年前,英国一位工人在提水时候,因为水桶有一个小洞,水桶里的水往外流呈现抛物线,这个工人异想天开,用一把手电筒从里往外照射,奇迹出现了,光线从水桶里往外照射时,光线穿过水桶后不是直线照射,而是与水柱呈现抛物线弯曲。第二天,英国报纸报道了这个事件。为我们今天的光纤通信提供了最原始的信念和依据。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11-12 21:23
目录
概述
简介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