逋负
汉语词语
逋负,拼音是bū fù,汉语词汇,意思是未偿的仇恨,出处是《史记·汲郑列传》。
释义
1、拖欠赋税、债务。2、指未偿的仇恨。3、拖欠;短少。
出处
《史记·汲郑列传》:“ 庄·任人宾客为大农僦人,多逋负。”
例句
1、拖欠赋税、债务。
《史记·汲郑列传》:“ 庄·任人宾客为大农僦人,多逋负。”
《南史·蔡廓传》:“又以王公妃主多立邸舍,子息滋长,督责无穷,启罢省之,并陈原诸逋负,解遣杂役。”
宋·方勺 《泊宅编》卷九:“ 福州 一农家子 张生 ,幼时,父使持钱三千,入山市斧柯,遇村人有为逋负所迫欲自经者,恻然尽以所齎赠之。”
《明史·李裕传》:“ 裕 捕戮其魁,纵胁从,除其逋负,乱遂平。”
清·钱泳《履园丛话·杂记上·定数》:“又苏州叶某者,性迂拙,一无所能,其父死,既无产业,且有逋负。”
徐珂 《清稗类钞·讥讽·可怜迎凤德何衰》:“﹝ 陈政钥 ﹞慷慨好交游,座客常满,以是多逋负。”
2、指未偿的仇恨。
《后汉书·段熲传》:“曾未浃日,凶丑奔破,连尸积俘,掠获无算;洗雪百年之逋负,以慰忠将之亡魂。”
3、拖欠;短少。
唐·元稹 《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策对》:“今之课吏者,以赋敛无逋负为上。”
宋·王禹偁 《监察御史朱府君墓志铭》:“盐铁奏 秦州 银坑冶,比多逋负,未入之数,不减万计,请择朝臣以主之。”
《明史·周忱传》:“小民不知凶荒,两税未尝逋负, 忱 之力也。”
清 纳兰性德 《渌水亭杂识》卷二:“《元史》载海运之逋负,少者每石不及三合,多者不及三升。”
典故
《资治通鉴》:上厉精求治,数引魏征入卧内,访以得失;征知无不言,上皆欣然嘉纳。上遣使点兵,封德彝奏:“中男虽未十八,其躯干壮大者,亦可并点。”上从之。敕出,魏征固执以为不可,不肯署敕,至于数四。上怒,召而让之曰:“中男壮大者,乃奸民诈妄以避征役,取之何害,而卿固执至此!”对曰:“夫兵在御之得其道,不在众多。陛下取其壮健,以道御之,足以无敌于天下,何必多取细弱以增虚数乎!且陛下每云:‘吾以诚信御天下,欲使臣民皆无欺诈。’今即位未几,失信者数矣!”上愕然曰:“朕何为失信?”对曰:“陛下初即位,下诏云:‘逋负官物,悉令蠲免。’有司以为负秦府国司者,非官物,征督如故。陛下以秦王升为天子,国司之物,非官物而何!
最新修订时间:2023-11-28 09:22
目录
概述
释义
出处
例句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