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路协议,支持路由器封装并发送的网络通信语言。选路协议的例子有以太网、AppleTalk、TCP/IP、帧中继和X.25。
简介
选路协议(routing protocol)是指支持路由器封装并发送的网络通信语言。选路协议的例子有以太网、AppleTalk、TCP/IP、帧中继和X.25。
以太网(Ethernet)指的是由
Xerox公司创建并由Xerox、
Intel和
DEC公司联合开发的基带
局域网规范,是当今现有局域网采用的最通用的
通信协议标准。以太网络使用CSMA/CD(
载波监听多路访问及
冲突检测)技术,并以10M/S的速率运行在多种类型的电缆上。以太网与
IEEE802.3系列标准相类似。
包括标准的以太网(10Mbit/s)、
快速以太网(100Mbit/s)和10G(10Gbit/s)以太网。它们都符合IEEE
802.3。
appletalk ( AT )是由A p p l e公司创建的一组网络协议的名字,它用于 A p p l e系列的个人计算机。
协议栈中的各种协议用来提供通信服务,例如文件服务、打印、电子邮件和其他一些网络服务。表8 - 1列出了构成AT协议套件的具体协议。它也同时显示了协议之间的相互联系以及与O S I模型的联系。特定型号的
路由器和
交换机支持 A p p l e Ta l k协议栈。使用这些路由和交换机实现A p p l e Ta l k网络能够使所有的A p p l e计算机用户享受全球的文件、打印和
应用程序服务。
TCP/IP协议是Transmission Control Protocol/Internet Protocol的简写,中译名为传输控制协议/
因特网互联协议,又名网络
通讯协议,是Internet最基本的协议、Internet国际
互联网络的基础,由
网络层的IP协议和
传输层的
TCP协议组成。TCP/IP 定义了电子设备如何连入
因特网,以及数据如何在它们之间传输的标准。协议采用了4层的层级结构,每一层都呼叫它的下一层所提供的协议来完成自己的需求。
通俗而言:TCP负责发现
传输的问题,一有问题就发出信号,要求重新传输,直到所有
数据安全正确地传输到目的地。而IP是给
因特网的每一台联网设备规定一个地址。
帧中继( Frame Relay)是一种用于连接
计算机系统的面向分组的通信方法。它主要用在公共或专用网上的局域网互联以及
广域网连接。大多数公共电信局都提供帧中继服务,把它作为建立高性能的虚拟广域连接的一种途径。帧中继是进入带宽范围从56Kbps到1.544Mbps的广域
分组交换网的
用户接口。
X.25交换网是第一个面向连接的网络,也是第一个公共数据网络。其数据分组包含3字节头部和128字节数据部分。它运行10年后,20世纪80年代被无错误控制,无流控制,面向连接的新的叫做
帧中继的网络所取代。90年代以后,出现了面向连接的ATM网络。
基本原理
选路协议的分类
选路协议的例子有以太网、AppleTalk、TCP/IP、帧中继和X.25。
IEEE802.3规定了包括
物理层的连线、电信号和
介质访问层协议的内容。以太网是当前应用最普遍的
局域网技术,它很大程度上取代了其他局域网标准。如
令牌环、FDDI和ARCNET。历经100M以太网在上世纪末的飞速发展后,
千兆以太网甚至10G以太网正在国际组织和领导企业的推动下不断拓展应用范围。
10M: 10base-T (铜线UTP模式)
100M: 100base-TX (铜线UTP模式)
1000M: 1000base-T(铜线UTP模式)
Apple
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和
网络协议。具有 Macintosh 客户的网络和运行 Windows 2000 Server 或 Windows NT Server 的计算机对 Macintosh 功能的服务作为 AppleTalk 网络。
AppleTalk 是由 Apple 公司推出的一种多层协议,支持网络
路由选择、事务服务、数据流服务以及域名服务,并且通过 Apple 硬件中的 LocalTalk 接口全面实现 Apple 系统间的文件和打印共享服务。通过
以太网网桥使用 LocalTalk 或者 Apple 机制提供以太网扩展板(add-in boards)等途径能够实现其它网络媒体(如以太网)与 AppleTalk 之间的连接。另外 AppleTalk 协议中包含很多第三方(third-party)应用程序。
一个 AppleTalk 网络能够支持多达32台计算机设备,并且数据转换速率可以达到 230.4 Kbps。各设备之间可以相距1000英尺。在
物理层,AppleTalk 是一种具有总线拓朴结构的网络,各连接模块之间通过中继电缆相互连接。
TCP/IP参考模型是首先由ARPANET所使用的网络体系结构。这个体系结构在它的两个主要协议出现以后被称为TCP/IP参考模型(TCP/IP Reference Model)。这一网络协议共分为四层:网络访问层、互联网层、传输层和应用层,如图2所示。
帧中继(Frame Relay)是从
综合业务数字网中发展起来的,并在1984年推荐为
国际电话电报咨询委员会(CCITT)的一项标准,另外,由
美国国家标准协会授权的美国TIS标准委员会也对帧中继做了一些初步工作。由于
光纤网的
误码率(小于10^-9)比早期的
电话网误码率(10^-4~10^-5)低得多,因此,可以减少
X.25的某些
差错控制过程,从而可以减少结点的
处理时间,提高网络的
吞吐量。帧中继就是在这种环境下产生的。帧中继提供的是
数据链路层和
物理层的协议规范,任何高层协议都独立于帧中继协议,因此,大大地简化了帧中继的实现。帧中继的主要应用之一是局域网互联,特别是在局域网通过
广域网进行互联时,使用帧中继更能体现它的低网络
时延、低设备
费用、高带宽利用率等
优点。帧中继是一种先进的
广域网技术,实质上也是分组通信的一种形式,只不过它将X.25
分组网中
分组交换机之间的恢复差错、防止阻塞的处理过程进行了简化。
选路协议的工作原理
以太网采用带
冲突检测的载波帧听多路访问(
CSMA/CD)机制。以太网中
节点都可以看到在网络中发送的所有信息,因此,我们说以太网是一种广播网络。
以太网的工作过程如下:
当以太网中的一台
主机要传输数据时,它将按如下步骤进行:
1、监听信道上是否有信号在传输。如果有的话,表明信道处于忙状态,就继续监听,直到信道空闲为止。
2、若没有监听到任何信号,就传输数据
3、传输的时候继续监听,如发现冲突则执行
退避算法,随机等待一段时间后,重新执行步骤1(当冲突发生时,涉及冲突的计算机会发送会返回到监听信道状态。
注意:每台计算机一次只允许发送一个包,一个拥塞序列,以警告所有的节点)
4、若未发现冲突则发送
成功,所有计算机在试图再一次发送数据之前,必须在最近一次发送后等待9.6微秒(以10Mbps运行)。
帧中继技术:1)帧中继技术主要用于传递
数据业务,它使用一组规程将数据信息以帧的形式(简称帧中继协议)有效地进行传送。它是
广域网通信的一种方式。2)帧中继所使用的是逻辑连接,而不是
物理连接,在一个物理连接上可复用多个
逻辑连接(即可建立多条
逻辑信道),可实现带宽的复用和
动态分配。3)帧中继协议是对
X.25协议的简化,因此处理
效率很高,
网络吞吐量高,通信
时延低,帧中继用户的接入速率在64kbit/s至2Mbit/s,甚至可达到34Mbit/s。4)帧中继的帧信息
长度远比X.25分组长度要长,最大帧长度可达1600字节/帧,适合于封装局域网的
数据单元,适合传送突发
业务(如压缩视频业务、WWW业务等)。帧中继测试技术:当前主要的数据通信技术都基于
分组交换技术,如分组交换、帧中继(FR)、交换型多
兆比特数据业务(SMDS)、
异步转移模式(
ATM)。起先中国不愿意发展“已落后”的帧中继技术,而是大力发展
ATM技术,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帧中继技术才显示出它强大的生命力。因为,首先帧中继技术的
接入技术比较成熟,实现较为简单,适于满足64kbit/s~2Mbit/s
速率范围内的
数据业务。而ATM的
接入技术较为复杂,实现起来比较困难。其次,ATM设备与帧中继设备相比,价格昂贵,普通
用户难以接受。所以,帧中继与ATM相辅相成,成为用户接入ATM的最佳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