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张秀才谒高中丞》为李白诗作。本诗作于公元757年(至德二载),根据诗前小序的意思,此诗应是作于浔阳狱中,意托张秀才求情于高适。诗中以古喻今,古对张良大力推崇,今对高适赞誉有加。
(701-762)字太白,号
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天水附近),先世于隋末流徙西域,李白即生于中亚碎叶城(今巴尔喀什湖南面的楚河流域,唐时属安西都护府管辖)。幼时随父迁居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青莲乡。他一生绝大部分在漫游中度过。公元742年(天宝元年),因道士
吴筠的推荐,被召至长安,供奉翰林。文章风采,名动一时,颇为唐玄宗所赏识。后因不能见容于权贵,在京仅三年,就弃官而去,仍然继续他那飘荡四方的流浪生活。公元756年,即
安史之乱发生的第二年,他感愤时艰,曾参加了永王李璘的幕府。不幸,永王与肃宗发生了争夺帝位的斗争,失败之后,李白受牵累,流放夜郎(今贵州境内),途中遇赦。晚年漂泊东南一带,依当涂县令李阳冰,不久即病卒。
李白诗歌以抒情为主。他真正能够广泛地从当时的民间文艺和秦、汉、魏以来的乐府民歌吸取其丰富营养,集中提高而形成独特风貌。他具有超异寻常的艺术天才和磅礴雄伟的艺术力量,一切可惊可喜、令人兴奋、发人深思的现象,无不尽归笔底。李白是继
屈原之后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有“
诗仙”之称。与
杜甫齐名,世称“
李杜”。存诗千余首,有《李太白集》三十卷。
这首《送张秀才谒高中丞》作于公元757年(至德二载),根据诗前小序的意思,此诗应是作于浔阳狱中。张秀才有求情的初衷。李白这首诗谈古论今,古对张良大力推崇,今对高适赞誉有加。诗中应含有求高适帮忙之意,不过高适是否帮助了李白不得而知。据研究,李白最后是因宣慰大使
崔涣及御史中丞宋若思为之昭雪才出狱的。不久,还是被流放了。不过相对于韦子春等人的被杖杀,还是说明有人在保护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