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伍军人安置办,是负责安置退伍军人的政府工作部门,主要任务包括接收安置退役士兵、转业士官、复员军人等,并指导军队离退休干部休养所、服务站和军用饮食供应站的建设和管理。
根据
国务院《
退伍义务兵安置条例》、《安徽省
退伍义务兵安置实施细则》,“从哪里来,回那里去”的原则指:入伍时原是农业户口的,退伍后都应当回到原户口所在地参加农业生产;入伍时原是城镇
非农业户口的,退伍后仍然回原户口所在城镇,由当地政府按政策作就业安置;入伍时原是国家机关、人民团体、企业、事业单位的正式职工,退伍后原则上回原单位复工复职;入伍时原是学校未毕业的学生,退伍后要求继续学习又符合学习条件的应准予复学。 国家制定退役士兵安置工作“从哪里来,回哪里去”这个原则,主要是以我国国情、兵役制度和农村政策及任务为依据的。目前,政府提倡自谋职业。未来自谋职业将是安置工作的发展趋势,并逐步取代政府安置。 自谋职业是指自愿放弃政府的统一安置,自己寻找职业,政府对自谋职业者给予一定的经济补偿。自谋职业的补助标准是按安置所在地上年职工平均工资水平乘2计算得出。
1、军队审批确定转业人数和对象 2、国家召开军转安置工作会议,制订安置政策 3、根据安置去向将档案分发到各省、市(自治区)军区转业移交办公室 4、由移交办会同所在省、市(自治区)军转办,根据安置去向再将安置 对象档案分发到各省辖 市(地区)和直属单位 5、各省、市(自治区)召开军转安置工作会议并制订相关细则 6、市(地区)审查档案并根据安置政策确定安置去向 7、将军转干部档案分发到县(区) 8、召开全市军转安置工作会议传达贯彻全省会议精神并下达安置任务 9、对接收的军队转业干部、随调家属,自主择业军转干部进行安置并按 时发出报到通知 10、对报到的军转干部、家属进行关系接转 11、对当年度的军转干部进行适应性培训。
一、工作职责 负责全县退伍义务兵、转业士官、复员干部和军队离退休干部的接收安置工作;指导本县“两用人才”开发使用工作。 二、城镇退役士兵报到时需提供的材料 1、入伍前注销户口本非农通知书; 2、非农优待安置证; 3、退伍证; 4、行政介绍信和其它有关手续; 5、荣立二等功以上的退伍军人,除上述材料外,还需提供立功证书和证章,立功通知书档案中应有立功奖励表; 6、符合安置条件的八级伤残军人,除提供上述1—4材料外,还需提供残疾证,档案中应有评申请报告表,医务证明书或评残批准表。 三、服务时限 义务兵从被批准退出现役之日起,必须在三十天内到安置所在地的退伍军人安置机构报到;逾期不报到的,由户口管理机关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给予批评教育或者行政处罚。 四、符合统一安置分配工作的条件 1、以城镇户口并占城镇户口指标入伍的,且服现役期满(包括超期服役)的退役士兵,或因特殊原因(非个人因素)服现役未期满的; 2、转业士官(原志愿兵); 3、从农村应征入伍的女兵; 4、农村户口,在部队立二等功以上的; 5、农村户口,在部队因公伤残八级以上的; 五、安置原则:从哪里来回到哪里去 。
安徽省退伍义务兵安置实施细则
安徽省人民政府令第7号 第一条 根据国务院《
退伍义务兵安置条例》(以下简称《条例》),结合我省实际情况,制定本实施细则。 第二条 凡符合《条例》第二条规定的退伍义务兵,以及根据国务院、中央军委有关规定,提前退出现役的退伍义务兵,其安置工作均按《条例》和本实施细则执行。 第三条 退伍义务兵安置工作,按照从哪里来、回哪里去的原则和妥善安置、各得其所的方针,由原征集地的市、县人民政府接收安置。 第四条 县以上(含县级)人民政府应设置退伍军人安置领导小组,下设安置办公室(设在民政部门),负责办理退伍义务兵接收安置的日常工作。 区、乡、镇不设安置办公室,指定专职工作人员负责退伍义务兵安置工作。 第五条 退伍义务兵回到原征集地时,当地人民政府应热情欢迎,亲切接待。 人民武装、计划、劳动、人事、财政、物资、商业、公安、粮食等有关部门协助民政部门做好退伍义务兵的安置工作。 第六条 退伍义务兵回到原征集地后,应在三十天内持退伍证和部队介绍信到县(市)、市辖区兵役机关办理预备役登记,然后到退伍军人安置办公室报到,凭安置办公室介绍信到公安、粮食部门办理户口、粮油关系手续。 退伍义务兵的档案,须由部队派人送达或邮寄到原征集地退伍军人安置办公室。凡个人携带档案的,安置办公室不予接收。 第七条 退伍义务兵原是农业户口的,由当地退伍军人安置办公室按下列规定安置: (一)对确无住房或者严重缺房、靠自建和集体帮助又确有困难的,各级人民政府应安排一定数量的经费和建筑材料帮助解决。 (二)在服役期间荣立个人二等功(含二等功,下同)以上,或获得中央军委[3]、大军区分别授予的一级、二级英雄模范奖章的,退伍后可安排到全民所有制单位工作;本人愿意到
集体所有制单位工作的,应当允许。 (三)入伍前与父母共同生活,服役期间其父母双方转为城镇户口,或入伍前父母一方已迁入城镇,另一方在其服役期间由农村迁入城镇,原征集地无直系亲属,退伍时要求到父母所在地落户安置的,由父母所在单位和当地公安机关证明,经省退伍军人安置办公室核准,由其父母所在地接收,与当地城镇退伍义务兵一样安排。 (四)当年退伍的女性义务兵,可安排到集体所有制单位工作。 (五)革命烈士的兄弟姐妹,经烈士生前所在部队批准入伍的,退伍后可安排到全民或集体所有制单位工作。 (六)对有一定专长的退伍义务兵,各地军地两用人才服务机构应向有关单位依荐。 (七)城镇各用人单位和乡镇企业向农村招收工人、招聘干部时,在同等条件下,应优先录用退伍义务兵。对在服役期间荣立三等功,或超期服役的退伍义务兵应当给予适当照顾。 第八条 原是城镇户口、服役前没有参加工作的退伍义务兵,按照“根据表现,区别对待”的原则,按系统包干安置,统一分配工作。各部门、各单位,包括中央和省属企事业,对分配的安置任务必须落实,不得拒绝。要求自谋职业的,由本人在报到后的两个月内提出书面申请,所在市、县退伍军人安置办公室应当允许。 第九条 义务兵入伍前是国家机关、人民团体、企事业单位[1],企业[2]正式职工的,退伍后回原单位复工复职。原工作单位已撤销或合并的,由其上一级机关或合并后的单位负责安置。 第十条 因残、因病退伍的义务兵,按下列规定安置: (一)因战、因公致残的农村二等、三等革命伤残军人,由原征集地的退伍军人安置办公室安排力所能及的工作。对不能坚持八小时工作,安排确有困难的,按照规定增发残废抚恤金,保障他们的生活。 (二)患有精神病的退伍义务兵,由部队与原征集地的退伍军人安置办公室联系,落实有关事宜后再办理退伍手续。病情较重需住院治疗的,当地卫生、民政部门应及时安排住院治疗;病情较轻的,回家休养,并妥善安排其生活。城镇户口的退伍精神病员,治愈后由当地退伍军人安置办公室安排力所能及的工作。 城镇退伍义务兵在待安排期间患病的,其医药费自理。患病住院医药费用较大,自理确有困难的,经本人申请,由其父母所在单位给予适当补助;其父母无工作单位,经所在街道居民委员 会证明,由当地民政部门给予适当补助。 第十一条 军事院校学员因战、因公致残,不能继续学习的,由军事院校发给《革命伤残军人抚恤证》,按照本实施细则第十条的规定安置。 第十二条 原是城镇户口的义务兵,服役期间家庭住址变迁,退伍时要求到父母或配偶所在地落户的,应当允许。国家另有规定者除外。 从省外入伍的城镇义务兵,服役期间,其父母或配偶的户口迁入我省,原征集地已无直系亲属,本人要求来我省落户的,经其父母或配偶所在单位和当地公安机关证明,应当允许。 第十三条 有下列情况之一者,退伍军人安置办公室负责接收,但不负责安排工作,由中央军委[3]和当地人民政府按社会待业人员对待: (一)除《条例》第二条第二项规定的原因外,被部队作提前退役处理的; (二)在部队或者在退伍后待安排期间犯罪(过失犯罪除外),被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处罚的; (三)从一九八九年春季征兵起,没有《退伍安置卡》的城镇退伍义务兵; (四)退伍义务兵退出现役后,无正当理由,三个月不到退伍军人安置办公室报到;或接到安排工作的通知后,无正当理由不服从分配,经多次教育仍不报到,逾期半年的。 第十四条 被部队开除军籍或除名的;军事院校入学新生经复查不符合招生条件,被取消入学资格的;被军事院校勒令退学或开除学籍的;军事院校学生无正当理由退学或拒不服从毕业分配以及擅自离校的,由原征集地街道办事处或乡人民政府接收,准予落户。其中家住城镇的,按社会待业人员对待。 第十五条 本实施细则由省民政厅负责解释。 第十六条 本实施细则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1999年5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