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青琐倩女离魂》元代杂剧作家
郑光祖创作的
杂剧。剧本取材于唐
陈玄祐的传奇小说《
离魂记》,写书生王文举幼时父母给他与张倩女订下终身,但后来倩女母亲以“俺家三代不招白衣女婿”为由迫使文举赴考。王文举启程后,张倩女灵魂与躯壳脱离,身躯卧病在床,灵魂却赶上王文举并与之同居。王文举一举中第,带倩女的灵魂回来,倩女的灵魂、身躯合而为一,皆大欢喜。倩女魂追王文举的行动说明了封建礼教可以桎梏人的肉体,却控制不了人的思想感情。作者正是通过对倩女离魂的描写,热情讴歌了青年男女为婚姻自由大胆冲破封建礼教藩篱的叛逆精神。曲词艳美动人,情节简单离奇,抒情写景,以景寄情,充满了积极浪漫主义气息。这部剧作和
关汉卿的《
拜月亭》、
王实甫的《
西厢记》、
白朴的《
墙头马上》通常被称为元曲四大爱情戏。
内容梗概
《迷青琐倩女离魂》主角为张倩女与王文举。这两人系指腹为婚。王文举长大后,应试途经张家,欲申旧约。张倩女的母亲嫌王文举功名未就,不许二人成婚。王文举无奈,只得独自上京应试。张倩女忧思成疾,卧病在床,她的魂灵悠然离体,追赶王文举,一同赴京,相伴多年。王文举状元及第,衣锦还乡,携张倩女回到张家。当众人疑虑之际,张倩女魂魄与病躯重合为一,遂欢宴成婚。
创作背景
《迷青琐倩女离魂》本是出于唐代
陈玄祐的传奇小说《离魂记》。宋代人改编为
话本,金代人则编为
诸宫调。元杂剧初期作家
赵公辅有同名剧本。“离魂”题材的作品开始于南北朝时期,自南北朝以来,被不同时代的作家加以演绎, 而且日臻完善。
离魂是《离魂记》剧中的主要情节,表现了女主人公张倩女执著的性格,也表现了她追求爱情、追求幸福婚姻的强烈愿望。这种愿望甚至能使灵魂摆脱受禁锢的躯壳而自由行动,精诚所至,超出人力所及的范围。类似“离魂”型的故事,《
太平广记》中记有数则,但都没有《离魂记》写得出色。郑光祖巧妙地结合元代特有的社会思想背景,对《离魂记》人物塑造、情节开拓、结构关系等几个大的方面进行了合理的再创造,创作了《迷青琐倩女离魂》。
人物形象
张倩女
张倩女幼时与王文举订下终身,因父母悔婚逼迫文举上京赴考,而张倩女不在乎有无功名,担心文举高中后别娶高门。于是灵魂离开躯体,在离魂的状态下,她大胆冲破礼教观念,与心上人私奔,遂了心愿。现实中倩女的躯体,则只能承受离愁别恨的熬煎,病体恹恹。当文举中了状元,寄信给张家,说“同小姐一时回家”时,病中的倩女以为文举另娶,悲恸欲绝。
王文举
王文举是一个用情专一、笃诚守信的青年书生。其父母与张倩女指腹为婚,王文举长大后,应试途经张家询问亲事,倩女的母亲却以“俺家三辈儿不招白衣秀士”为名悔婚,文举只得独自上京应举。倩女魂魄追赶文举去京城,相伴多年,文举状元及第,衣锦还乡,和倩女魂魄一起回到张家。
作品鉴赏
思想内容
《迷青琐倩女离魂》是一个富于浪漫色彩的爱情故事。它取材自唐传奇《离魂记》,写作中有所增益改造,在情节上虽保存了富于传奇性的离魂附体的主要关目,但更充分发挥戏曲的特长,予以“联辞结采”,把人物的内心隐曲艺术地表达出来,完整地塑造了敢于与不合理的婚姻作斗争的妇女形象——张倩女。这一人物最显光华的是,用种非凡的行动来实现自己的爱情理想,百折而不挠,特别是当她转化为“离魂”之后,更富于浪漫主义精神。作品通过人物似生非生,似死非死,本体、“离魂”交替出现,最后合二为一的奇幻构思,以强调女主人公坚持自己的信念,所付出的生生死死的巨大代价。
《迷青琐倩女离魂》将整个视野转移到女性张倩女身上,突显的是女性的大胆和对爱情的渴望。《迷青琐倩女离魂》是“旦本戏”,通篇通过倩女的唱词充分地显示了倩女对于爱情的执着以及女性意识的崛起。她敢于追求自己的幸福,深刻挖掘了她复杂的内心世界。当倩女的母亲以“三辈儿不招白衣秀士”为借口来阻碍王文举与倩女的爱情时,倩女唱到“可待要隔断巫山窈窕娘,怨女鳏男各自伤。不争你左使着一片黑心肠,你不拘箝我可倒不想,你把我越间阻越思量”,表现了倩女的大胆和执着。在折柳亭送别时倩女唱到‘哥哥你若得了官时,是必休别接了丝鞭者”,突出了倩女对王文举的不舍、坦诚以及对于爱情不自信表现了倩女复杂的内心世界。
《迷青琐倩女离魂》通篇刻画了张倩女热情、大胆、执着的性格,站在了女性的视野来看待爱情,显示了女性意识的觉醒。
《迷青琐倩女离魂》中的主要矛盾是封建社会“功名思想”的束缚;阻碍着倩女和王文举的是门第观念的鸿沟。张母提出的“三辈儿不招白衣秀士”将整个杂剧的主题提升了,剧中的矛盾不再是简单的家庭内部冲突而是当时封建社会普遍存在的“门第功名”等社会问题,带有一定的社会意义。
艺术成就
《迷青琐倩女离魂》在艺术上有非常明显的突破与创新。它题材新颖,结构简约而别致,主要人物的心理神态刻画细腻,充满了一种浓郁的浪漫主义情调,文词讲究,文学性很高。
作品的浪漫主义特色首先建筑在倩女的“离魂”为追赶理想中的爱偶,离本体而远行,三年之后又返回故里与本体合二为一的幻想情节之上,由此形象地展现了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倩女的理想在封建社会的现实中是很难达到的;可是在魂游的境界里,她却变得那么大胆而执着,发展了反抗性格,曲折地表达了梦寐以求的美好愿望。倩女之情由见王文举而起,“一往而深”,一方面是本体虽生犹死,另一方面是“离魂”虽死犹生,最后在二者的结合中寻求“离魂”的复归本体。郑光祖在数百年之前能写出这样站在个性解放高度,有强烈反封建精神的,富于浪漫主义色彩的倩女形象,确实很不简单。
与浪漫主义精神相适应,作品大胆发挥想象,运用出奇的夸张手法,驱使人物的思想腾云驾雾,天马行空,创造出一种特殊的境界。当长亭送别王文举时,已唱出心声。“我这一点真情魂缥缈,他去后,不离前后周遭。”倩女是这么说也是这么做的。第二折当倩女的“离魂”上场之初在简单的独白之后,以横跨生死,超越时空的写法来描绘倩女追赶王文举途中的所见。郑光祖此处用越调〔斗鹌鹑〕与〔紫花儿序〕来表达:“人去阳台,云归楚峡。不争他江渚停舟,几时得门庭过马。悄悄冥冥,潇潇洒洒,我这里踏岸沙,步月华;我觑这万水千山,都只在一时半霎。想倩女心间离恨,赶王生柳外兰舟,似版张鸦天上浮槎。汗溶溶琼珠莹脸,乱松松云发堆鸦,走的我筋力疲乏。你莫不夜泊秦卖酒家,向断桥西下,疏刺刺秋水菰蒲,冷清清明月芦花。”其中的景物描写,极言环境的凄冷,如“悄悄冥冥”“潇潇洒洒”“疏剌剌秋水孤浦”“冷清清明月芦花”等,既点明了途中并非繁华所在,又明显带有一种阴森的“鬼气”。这一切与到达王文举所泊舟的江岸时的情状:“你觑远孤鹜落霞,枯藤老树昏鸦。听长笛一声何处发,歌欸乃,橹咿哑。”“近蓼洼,望蘋花,有折蒲衰柳老蒹葭。近水门,傍短槎,见烟笼寒水月笼沙,茅舍两三家。”从远而近,由视觉形象到听觉形象都相互映衬,构筑了一幅特殊的江景图。而郑光祖尚嫌虚匀得不够,复用“阳台”“楚娭”“步月华”“天上浮槎”等更为捉摸不定的语言形象,对实有的形态加以补充,更在读者面前制造出一种若虚又实、若实复虚、似真似幻、隐现交替的景象。在这样的条件下出现类似梦境的故事,非但不会影响奇幻情节产生的可能性,相反会促进艺术幻想的适当发挥。这是剧作家的巧思所在。
《迷青琐倩女离魂》中想象与夸张手法,并非单纯的运用,往往结合人物在离魂阶段的特殊性的细节,细腻的心理活动与微小的感情变化等予以真实的描绘。如“我观的万水千山,都只在一时半霎”,正恰切地表达“离魂不顷千难万险也要去寻找知心人”的决心;而后半句的“一时半霎”,也只有在“离魂”成“身外身”之后可以如愿达到。“汗溶溶琼珠莹脸,乱松松云髻堆鹦,走的我筋力疲乏”,与后文的“掠湿湘裙翡翠纱,抵多少苍苔露冷凌波袜”几句,则忙里偷闲描绘了“离魂”急追中的狼狈神态,由此可见“身外身”离开本体之后也并非随心所欲,仍需要克服许多意想不到的困难,包括体力上的消耗,由此使读者对人物更增同情爱怜之心。
作品评价
中国史学家、文学家
王国维评:“此种词如弹丸脱手,后人无能为役。”(《
宋元戏曲考·元剧之文章》)
作者简介
郑光祖(1270前—1324前),元代戏曲作家。字德辉,平阳襄陵(今山西临汾附近)人。曾任杭州路吏。病卒,葬于西湖灵芝寺。杂剧与关汉卿、马致远、白朴齐名,合称“元曲四大家”。《录鬼簿》说他“名闻天下,声振闺阁”。艺人们都尊称他为“郑老先生”。所作杂剧共十八种,今存八种,其中有些是否确为郑作,尚有疑问。另有《月夜闻筝》存残曲。《迷青琐倩女离魂》为其代表作。《
全元散曲》录存其小令六首,套曲两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