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德林
民间艺术家
74岁高龄的连德林老先生是著名民间艺术家,在剪纸和民间歌谣方面造诣颇深,2008年5月27日,他和管城区另外4位民间艺人被授予郑州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称号,他们身负的5项民俗艺术也被列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从小痴迷剪纸
六十七年前,连德林就出生在这个村落的一户普通人家。和中原大地上所有的农村妇女一样,连德林的母亲不仅擅长缝制虎头鞋、虎头帽、剪鞋样,而且还是三乡五里有名的剪纸巧手。不论逢年过节,还是乡里乡亲谁家娶亲生子,母亲和婶婶、姑姑们总会聚在一起,有说有笑的剪喜花、窗花、鞋花,这些情景在连德林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从五、六岁开始,连德林便开始跟着母亲学剪小鸟、小狗、花草。等到稍大些,母亲便不再想让他学这些女娃们的手工了,家人也认为一个男孩剪个花草、动物什么的,难登大雅之堂,没出息,将来也养不活妻小。可痴迷剪纸的他,却怎么也放不下,而且这一迷就是半个多世纪,从未间断。
寻师学艺
六十多年来,冰冷的剪刀在他手中,如同沾上了灵性般有了“神奇”的生命。争奇斗艳的团花;张牙舞爪的龙,凌空飞翔的凤,活灵活现的十二生肖,流光溢彩的双喜图案,令人眼花缭乱。对于剪纸艺术,连德林从最初的剪个小动物、喜花、喜字,逐步形成了喜庆团花、民俗故事的剪纸风格。剪纸成了连德林生命中不可缺少的部分,为此,他也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辛。河南的灵宝、洛宁、卢氏等县自古就有剪纸之乡的称谓,当地四时节令,物丧喜寿,物象装饰等都带有剪纸艺术的烙记,剪纸已成为民风民俗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寻师学艺,连德林曾多次到这些地方,在乡村山野间徒步几十里搜集民间剪纸图样。一九八八年的夏天,为搜集几幅剪纸图样,他在灵宝的山沟里顶着烈日徒步辗转了大半天,被晒得头晕眼花,脚上也磨了血泡,才找到当地一位剪纸老艺人的家,当时,这位老艺人被感动的不知说什么好,毫无保留地将珍藏多年的剪纸图样送给他。
剪纸作品
“梅花香自苦寒来”。凭着对剪纸艺术的钟爱,连德林在传承民间艺术的路上越走越宽。
他曾多次举办个人剪纸展,剪纸作品也多次参加内地举办的国家、省级大赛,《博古花卉.团花》、《团花剪纸.戏剧脸谱壁挂》等多幅作品在全国、省级民间艺术节、剪纸展中获奖。
特别是近二十多年来,他把传统的剪花形式与现代剪纸技巧相结合,将深受民众喜爱、寓意吉祥的团花、喜花和民俗内容剪纸的搜集与创作作为重点。在他的剪纸作品中,更多地是用寓意、谐音和象征的手法,把民俗吉言语句和现代美学意识交织在一起,推陈出新,创作出具有民族特色的剪纸吉祥图,来美化人们的生活。
在根据民俗故事创作的十二生肖剪纸中,不论是《子鼠登科》《贵子乘龙》、《理马成材》、《黄耳捎书》等,还是为配合中国传统鸡年的到来,专门创作的《舞春鸡》、《报晓鸡》、《雄鸡高唱功名富贵》、《英雄斗智荣加官职》等生肖造型无不栩栩如生、令人叹之。
在《英雄斗智荣加官职》剪纸的构图中,两只威武的斗鸡和两只鸡冠花组成的画面简洁中不失深意。寓意武勇的斗鸡与被民间称为“鸡冠荣”的鸡冠花巧妙地组合,寓意官上加官;而用佛手和仙桃组成的《福寿年康》、喜鹊和仙鹤组成的《同喜同贺》,既有象征性,又运用了谐音,派出了吉祥如意的生活色彩,颇受人们喜爱。
“镂金作胜传荆俗,剪彩为人起晋风”,中国唐代大诗人李商隐曾以这样的诗句来赞美民间剪纸艺术。然而,由于多种原因,这一民间工艺在今天并不兴旺。探究剪纸艺术渊源,传承民俗文化成了连德林给自己定下的又一个目标。
连先生告诉笔者,在中原地区的农村,长久以来,许多妇女既是剪纸艺术的创作者,也是剪歌的传播者。剪歌的歌词不仅与她们手中剪的物品关系密切,而且还是当时社会生活的真实写照。为使这些散落在民间、濒临失传的民俗文化能源源流长,他在探索剪纸艺术的同时,开始致力于搜集整理民间剪纸歌谣。经过多年的收集整理,他以上百首流传在民间的剪纸歌谣为基础,撰写出《“剪歌”与民间剪纸》一文,把诸如:“正月里,剪彩灯,彩灯高挂堂屋中,妖魔鬼怪全照跑,一年四季都安宁。二月里,剪条龙,放在门前小河中,风调雨顺太平世,保佑五谷能丰登...”这些诙谐生动,充满生活情趣的歌谣呈现给人们,使不少人在传咏歌谣中,感受瑰丽多彩的中原剪纸艺术和中华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
传授艺术
办学、授课、庙会民俗展示…,长期以来,连德林利用一切可能的机会,向人们传授剪纸艺术。从小学的课堂到大学讲台,从民间文化节到民俗庙会…,到处都留下了他的足迹。在他的学生中,既有上至七十多岁的老人,也有下至七、八岁的孩童,有大字不识几个的家庭妇女,也有“满腹经纶”的研究生。特别是今年农历春节前,连德林刚收的三十多个白发徒弟,在当地引起了不小的轰动。而近年来,随着内地与海外文化交流的频繁,慕名向他索求剪纸的人也络绎不绝。对于他们,连老先生无论是否相识,从不拒绝,还常常免费相赠。为此,他把大部分积蓄都用在了剪纸上,以至于今天虽然名声在外,却依然过着清贫的生活。连先生告诉笔者,当他看到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喜欢剪纸,学习这门民间工艺时,所有的苦和累都变成了快乐和满足。
谈及今后,连德林说,剪纸是他毕生的爱好,更是一门展现中华数千年传统文化的艺术,他想让剪刀在自己的手中放声歌唱,为更多的人带来美丽的祝福。
搜集歌谣
连德林,50年来坚持搜集中原歌谣,目前有1000多首。经过近半年的努力,他基本上完成了中原歌谣的整理工作,准备由郑州市二七区文化馆向有关部门申请非物质文化遗产
“我记忆最深刻的是,1942年郑州闹荒灾,家里穷得揭不开锅,我最小的姑姑被送到几十里外的祭城给人家当童养媳,人家给的彩礼就是几斤黄豆。”连德林说,他的小姑过得并不幸福,每次回娘家都是泪水涟涟,他去看小姑,比他大不了几岁的小姑就给他唱《小包袱》:
小包袱,圆又圆,挟起包袱走河南。
河南妞,好打扮,黑单裤,蓝布衫。
手里拿的芭蕉扇,走一走,扇一扇。
看不东,看不西,只见小燕在前飞。
小燕小燕等等我,咱俩路上比公婆,你的公婆对你好,我的公婆打死我。怨俺爹,怨俺娘,还怨媒人嘴头长,贪财推俺入虎口,俺这一辈难抬头。小姑的不幸遭遇和这首歌谣深深地铭刻在他的记忆里,以至于20岁那年,他从部队转业到郑州铁路局文化宫后,一想起旧社会的“包办婚姻”给妇女带来的灾难就愤愤不平。与此同时,那一首首童年时学会的民间歌谣仍让他难以忘怀,加上便利的工作条件,连德林萌发了搜集民间歌谣的想法。
“火车头,冒白烟,铁路两边栽线杆。电线杆,铁丝拧,上边挂着白瓷瓶。白瓷瓶,口朝下,北京南京打电话。北京打,南京听,东洋来了鬼子兵。鬼子兵,犯中华,逢村烧房见人杀。三光政策真凶残,咱们奋起保中原。中原人,不可欺,明里暗里打游击。游击战,麻雀战,日本鬼子要完蛋。赶快收复山河土,欢庆胜利‘八·一五’。”
这首歌谣连德林给起了个名字,叫《欢庆胜利“八·一五”》,是他当年在荥阳车站放电影时从一群孩子口中学会的,因为那个年代放映抗战题材的电影比较多,比如《平原游击队》、《地雷战》、《铁道游击队》等,他有一段时间就特别留心抗战歌谣,先后搜集了《抗战人儿美名传》:石榴花,满地红,一劝我郎去当兵,当兵为的打鬼子,保卫家乡老百姓……《鬼子汉奸齐完蛋》:鬼子逼咱上前线,咱们携手走在前,走到半路齐下手,先杀带路翻译官。《鬼子魂吓掉》:一过陇海道,鬼子魂吓掉。吃饭怕肠烂,喝水有尿臊。
就这样,连德林在铁路沿线把一首首民间歌谣收入囊中,直到多年后从铁路部门退休。
准备申遗
歌谣是一种文化,有浓厚的地方色彩,其含义虽不算深奥,却反映出人民群众的时代心声,不光表现了真善美的审视尺度,还起到传播知识的作用,像《十二月花歌》,过去的孩子都知道每个月有什么花,但你问现在的孩子,能说出来的就太少了!而现在的孩子因为没有人教,根本就不会传统儿歌。这也就是我为什么要把搜集的中原歌谣整理出来的原因,也是郑州市文化部门准备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原因。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3-07-28 23:56
目录
概述
从小痴迷剪纸
寻师学艺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