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金闾
公元1690年发生于永邑东十里堡村的拾金不昧事件
还金闾,代表的是发生在清朝康熙庚午,即公元1690年,永邑(即今,永城市)东十里堡村人,名曰“谢应明”,于康熙庚午秋七月,“拾金不昧”的故事。
事件背景
清朝康熙庚午年秋,即公元1690年,永邑城东十里堡村(即今,永城市侯岭乡谢酒店)人,谢应明在村头捡到一个褡裢,内有黄金六百两。他循着马蹄印紧急追赶,终于赶上并将黄金与褡裢亲手交还失主。原来失主是位江南秀才,前往北京赶考路过永城时,正好在十里堡村口小憩,不小心将褡裢遗失。此刻他正万分焦急,不想谢应明却及时奉上。那位秀才感激涕零,要拿出一半的黄金酬谢谢应明,可是谢应明坚辞不受。后来那位秀才金榜高中后,专门来十里堡村报恩谢酒,自此十里堡村改为谢酒店。
事件描述
清朝康熙年间,有一位赴汴梁赶考的秀才。他晓行夜宿,一天中午来到永城东十里堡村外。这时,已走得人困马乏,热汗淋漓,便在一棵杨树下下马歇息。他把马拴在树上,又松了马肚带,把鞍上装满东西的捎搭双手卸下来挂在树杈上,让马也好好休息一下再赶路。由于秀才连日赶路,十分疲劳,将背靠在树干上就昏昏入睡。一觉醒来,日已偏西;秀才恐怕误了考期,忙解开缰绳翻身上马匆忙赶路,却把那挂在树杈上的捎搭忘记了。
第二天一早,十里堡的贫苦农家人谢应明拾粪来到这棵树下,忽然看见树杈上的捎搭,他迟疑了一下,便把捎搭双手托起取下来,沉甸甸的使他感到十分吃力。捎搭里究竟是什么东西?他好奇地打开一看,全是黄澄澄的金子,背回家一称,不多不少足足六百两。
拾到这么多金子,一家人喜气洋洋,七嘴八舌地议论着买田置地,起楼盖房。这时,谢应明捋着花白胡须,沉思了一阵,便斩钉截铁地说:“不能留下。那人发现丢了金子,不知急成什么样呢?要是商人就会破产,要是奴仆就会丧命,要是赶考的秀才就会葬送了前程。我看,咱得原封不动地归还失主。” 老人的一席话说服了全家人。于是,老人就背起捎搭,来到那棵树下,根据马蹄印往西追去。
且说那位赶考的秀才催马急急赶路,走到半夜,正要找店住下,忽然发现马背上没有了捎搭,大惊失色,便急忙调转马头,顺着原路往东奔去。秀才心如火燎,亡魂失魄,想到因为家庭贫穷,无力筹措路费去汴梁参加考试,恰巧一家富户托他给在汴梁经商的亲戚带捎六百两金子,才答应借给他一匹马,赠送十两白银作为路费。如果找不回这六百两黄金,我十年寒窗,岂不毁于一旦,倾家荡产,也难偿还富户的金子,不如一死了之。……正当秀才悲痛欲绝之时,那位老人迎面走来,看见那马跑得通身是水,马上的青年汗流浃背,便猜想一定是失主,忙向前拦住马头,高喊:“公子慢跑!公子慢跑!”
当老人问明情况,就把黄金全部交给秀才,秀才感动得双手颤抖不知说什么才好,连声说:“谢谢救命之恩!”忙向老人施礼,并拿出几锭金子奉送老人作为酬谢。老人向前拦住,分毫不收,催促秀才赶路。
老人拾金不昧的事传到本县大学士李天馥耳中,他亲笔书写“还金闾”三个大字,镌刻立碑于村头。那位秀才也考中了举人,做了地方官,来到十里堡报恩谢酒。从此以后,十里堡才改名为谢酒店。
相关碑记
时任内阁大学士、吏部尚书的李天馥闻知此事,深为嘉许,特立此碑于村头,褒扬拾金不昧的永城人。整座碑高4米,宽1.85米,中嵌石碑高2米,宽0.75米。碑亭青砖砌壁,灰瓦饰顶,上面的饰物玲珑剔透,十分壮观。碑亭檐下,碑心上方还贴立一横碑,上面阴刻小楷:“永邑东谢公应明,好善人也。康熙庚午秋七月拾遗金六百两,尽还失主。失主分半酬之,谢公一毫莫受。大学士李文定公闻其事,锡金帛,旌其乡曰‘还金闾’”。
碑记称述
仿佛是一股和煦的风,从遥远的历史深处吹来,一路上,掠过苍茫的神州大地,挟带着华夏文明的余温,萦绕在古老的永城上空,落脚在芒山大道南边,永(城)宿(州)公路北侧的一方石碑上。由于永宿公路被拓宽,“还金闾”碑正好坐落在路北边,格外庄重而醒目。谢公谢应明的事迹刻在石碑之中,清风徐来,和风雅韵,每天吸引着南来北往人们崇敬的目光,浸润着观者的心田。看着它,谢公追赶失主的往事历历在目;想到它,红尘滚滚的琐事抛却心头。碑的正面竖排镌刻着“还金闾”三个经久不衰的大字,也像是刻在了永城人民的心头。
事件就是这样被记载着。谢应明虽然是一个小人物,但是他同样以博爱创造了神话,他的名字也和那些先哲们一样走进了历史神圣的殿堂,被人们永久地纪念并传颂着。
这不是一方普通的石碑,而是一个奇迹,一个历史的见证,一种大美大德的注脚。
也许正因为中华民族是一个崇尚大美的民族。对于美,人们会格外地眷顾。永城古城从清朝以来频遭战火与兵燹,军阀混战,侵略者屠城,每一次古城都饱受摧残、伤痕累累,城墙、遗址毁坏殆尽。惟有“还金闾”历经战火的洗礼,穿越岁月的尘埃,仍然屹立于永城城头,这只能说是一个奇迹。文化大革命中有人以“四旧”为由,要砸毁“还金闾”石碑,被当地群众严加保护。那一次次疯狂的举动也只得止步于“还金闾”前。在那个晦暗的年代,在那个人性被颠倒的岁月,或许人们对家乡有这么一位先人而感到温暖和慰藉,历史才幸运地给永城留下一个光照千秋的文化遗存。
参考资料
还金闾.中国警察网——人民公安报.2010-04-23
最新修订时间:2023-08-30 18:19
目录
概述
事件背景
事件描述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