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水平煤层
近水平煤层
在煤矿生产中,把地下开采时倾角8°以下的煤层和露天开采时倾角5°以下的煤层称为近水平煤层。我国煤矿在开采近水平或倾角较小的缓斜煤层时,采取井田划分为阶段,在阶段内划分盘区或分带,采用走向长壁和倾斜长壁两种采煤方法。
介绍
近水平煤层盘区式巷道布置与开采缓斜煤层的采区巷道布置基本相同。但由于盘区开采的煤层倾角很小,所以盘区的巷道布置、生产系统与煤层间的联系等具有一定的特点。盘区式巷道布置根据煤层倾角与盘区生产能力不同,分为上(下)山盘区和石门盘区两种基本类型。
地下煤炭开采引起的地表移动过程十分复杂,是许多地质因素和采矿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煤层被采出之后,形成了空洞,其上覆岩层与底板岩层的原始应力状态遭到破坏,从而发生移动、变形和破坏。
近水平煤层开采条件下基岩裸露山区的地表移动受众多因素影响,基岩直接出露于地表,因不均匀风化剥蚀使地表高低不平,开采引起的覆岩移动破坏可直接反映到地表。了解其地表移动的规律,有助于指导类似地质条件的铁路下、建筑物下、水体下的采煤活动。
移动的特征
由于基岩直接裸露形成的地表移动盆地,不同于我国北方具有厚覆盖层的移动盆地。后者由于第四纪厚风化冲积层的存在,移动盆地大于前者,许多情况下在地表未出现采动裂隙。
在基岩直接裸露地区的地下开采,当采空区的面积扩大到一定范围时,岩层移动破坏波及到地表,使地表产生充分的移动与变形,形成移动盆地。水平煤层最终移动盆地直接位于采空区上方呈椭圆形,并与采空区相互对称,移动盆地边缘的界限取决于测量的精度,一般以地表10 mm 下沉等高线为移动盆地的边界线。水平煤层中,地表下沉方向与岩层层理面垂直。随开采区域的逐渐扩大。
观测站布置
在地表移动盆地的主断面上设线状普通观测站。要求观测期间不受临近开采的影响;观测线的长度至少大于地表移动盆地的一半;观测线上的测点应有一定的密度;观测站的控制点(基点)设在移动盆地范围以外,埋设牢固。
各观测站一般设两个位移基准点,34~55个观测点. 观测站总长一般1000m以上。采用直径为15mm,长为30cm的钢棒,其上表面锯成“+”形作为观测标志。在观测地点掘坑后用水泥混凝土浇注作为观测点。
规律观测过程
地表移动观测涉及近10个回采工作面,均采用倾斜长壁仰斜开采,全部陷落法管理采空区顶板。历时20余年,得到地表下沉和水平移动值约11000个。
观测时,首先进行连测,使测站基点的平面坐标和高程与矿区网连接。日常观测时的精度按《国家水准测量规范》和《煤矿测量试行规程》的具体规定执行。前期,高程测量按Ⅲ等水准的要求,S3级水准仪和钢板尺往返测量每段高差。边长丈量用经过比长的30m钢尺施以15kg拉力进行往返丈量,并经过温度改正和倾斜改正。竖直角用T2经纬仪观测一测回。相邻两点间往返边长加上各次改正数后的精度,边长小于15m时为1/7500,边长大于15m时为1/5000。如果两次全面观测同一点的高程之差小于10mm,同一边长之差小于4mm时,取其平均值作为原始数据。后期,为了提高测量精度和测量速度,采用DI4L光电测距仪代替了原来的钢尺量边和水准测量,倾斜角观测采用中丝法二测回或三丝法一测回,距离观测一测回,且每段边长均进行往返施测并加入气象改正、倾斜改正后作为最终结果。
规律观测数据
由于煤层倾角很小,地表移动观测研究成果不区分煤层走向和倾向,统一为近水平煤层开采地表移动的一般规律.地表移动观测成果的进一步分析采用了MA TLAB 软件。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2-08-25 14:57
目录
概述
介绍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