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医易学派》是由
张其成教授主编的,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清末民国医易汇通学派文献整理与研究”的成果之一。全书以近代医易学派为研究对象,共分为六个章节。第壹章梳理了近代以前医易理论的发展情况,第二章至第五章分别阐述了学派的时代背景、代表人物、代表著作和代表
论文,第六章对近代医易学派的发展脉络、学术成就、特质及意义做整体评述。
内容简介
《近代医易学派》是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清末民国医易汇通学派文献整理与研究”的成果之一。
全书以近代医易学派为研究对象,共分为六个章节。第一章梳理了近代以前医易理论的发展情况,第二章至第五章分别阐述了学派的时代背景、代表人物、代表著作和代表论文,第六章对近代医易学派的发展脉络、学术成就、特质及意义做整体评述。
《近代医易学派》在编写过程中,受到诸多师友的帮助,感谢钱超尘教授、柳长华教授、张瑞贤教授、朱建平教授、王育林教授提出的宝贵意见和建议。
目录
第一章 近代以前医易理论的发展
第一节 秦汉时期的医易理论
第二节 隋唐时期的医易理论
第三节 宋金元时期的医易理论
第四节 明清时期的医易理论
第二章 近代医易学派的背景
第一节 近代早期(1840-1897年)
第二节 近代中期(1898-1928年)
第三节 近代晚期(1929-1949年)
第三章 近代医易学派代表人物
第四章 近代医易学派代表著作
第一节 《
医原》:以易理阐发“人法天地、燥湿为患”之道
第二节 《
医理真传》《
医法圆通》:以易理言人身阴阳合一之道
第四节 《医易一理》:医易比附,纤毫不爽
第五节 《医易通说》:从易学角度全面解读医学理论
第七节 《脏腑通》:以易理阐发脏腑相通之理
第八节 《
圆运动的古中医学》:依河图之理构建人体气机圆运动模型
第九节 《天人转度》:以易理阐发“天人理体合一”之论
第五章 近代医易学派代表论文
第一节 清末民初的论文
第二节 20世纪30年代的论文
第六章 近代医易学派的评述及启示
第一节 近代医易学派的发展脉络及历史意义
第二节 近代医易学派的学术成就及启示
第三节 近代医易学派的特质及现实意义
出版背景
一、“医易学派”何以能成立
学派是指同一学科中由于观点、学说的不同而形成的派别①。有学者总结学派的形成,主要有三种途径,即师承、地域和问题。因出于同一师门而学术观点相同,可称为“师承性学派”;因出生或工作在同一个地域,导致学术观点相同,可称为“
地域性学派”;因研究同一个问题,其研究旨趣、方法相同而导致学术观点相同,则为“
问题性学派”②。可见,学派的划分标准只有一个,就是学术观点一致。这里需要强调的是,师承在学派的划分中只起到提示学术渊源和明确各家之间关系的作用。因此,师承不是学派成立的必要因素,只是有助于学说的认同而已。
医易学派是以易理阐发医理,以易学会通医学的派别,属于问题性学派。医易学派研究的核心问题是医易会通、援易入医。“医”指中医学理论,“易”指易学原理,“会通”也可写作“汇通”,有交会、融通之义。医家将易学的原理、象数有意加入到医学理论的建构中,形成医易融通的理论框架和象数思维方式。
医易学派,自《黄帝内经》奠定格局,隋唐以后,医家有意援易入医。各时期的医易学派主要代表人物有隋代杨上善,唐代孙思邈、王冰,金元时代刘完素、朱丹溪,明代张景岳、孙一奎、赵献可,清代陈修园、黄元御,近代唐容川、恽铁樵、彭子益。
纵观医易学派的历史,有四个特色鲜明的时期,即汉代、唐代、明代、近代。汉代医学得益于《周易》原典,唐代医学得益于汉易的兴盛,明代医学得益于宋代图书易学的兴起,近代的先兴后衰则是时局所致。
“鸦片战争”之后,面对西方医学的冲击,近代医易学派始终恪守“阴阳、五行、六气”等传统中医理论,始终坚持中医理论体系的独立完整。他们从易学探寻中医存在的理论依据,并在此基础上继续发展中医,成为捍卫传统中医的重要力量。然而,由于与时代主流思潮格格不入,近代医易学派最终渐渐隐没。
新中国成立后,与传统思维方式渐行渐远的中医,尽管得到国家的大力扶持,却在发展的道路上困难重重。因此,坚守中医传统思维方式、坚守医易经典理论,找回那份迷失的自性和勇气,已是势在必行。在此大势下,重新审视近代医易学派走过的坎坷之路,显得尤为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