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卖
旧时民间对酒馆、饭馆中服务人员的称呼
过卖,旧时民间对酒馆、饭馆中服务人员的称呼。亦称“跑堂”、“堂倌”。流行于全国大部分地区。
过卖- 释义
guòmài
[waiter] 旧称饭馆、茶馆、酒店中的店员。
过卖 - 例子
投托一个酒店主人,姓王,留小人在店中做过卖。——《水浒
比如在电视剧《武林外传》中的白展堂在同福客栈中的工作,就是在店里干的跑来跑去的活。
过卖 - 简介
——古时候指酒楼小二(店里的伙计)所做的动作,一天到晚跑来跑去忙个不停,跑堂的,现今称作服务员。
——是指在饭馆中做端菜送饭工作的人,酒饭馆中的服务员。旧时也就是端菜端饭收账跑腿儿的店小二儿。
过卖 - 史话
老北京饭馆跑堂的,遇到客人点菜时,总是先要报告主人准备的菜是什么,其余菜请各位随意点,等到每人点过1个菜之后,主人仍在让,跑堂的就说:“菜不少了,先来先吃着,不够再找补”。这两句话,真可谓面面俱到,请客的人焉能不高兴。
那时候,跑堂的说话也有训练。好的“过卖”不仅懂礼节,还得会吆喝,嗓音洪亮,喊一嗓子几个大棚都能听得清楚,尤其是应喜寿事,必须先熟悉事主的关系好友,分请尊卑长上,亲疏亲旧,反应得灵敏,富于应变能力,腿勤而且口齿利落,自誉是“卖礼的”。 他们与顾客对答不卑不亢,自然要顺着对方说,有时也要驳回。可是驳了顾客不但能使他爱听,并且听了还感到愉快。这是北京以外的馆子办不到也想不到的。
跑堂是一门学问,比如顾客一进门口就有人起来迎接,“二爷来啦!”“三爷来啦!”客人排行第几,他都知道,因为当时北京流动人口很少,而且饭馆顾客喜欢到他所习惯去的地方,点菜的时候,跑堂的会插嘴:“三爷,别吃虾仁,虾仁不新鲜!”他会提供信息:“鲫鱼是才打开包的,一斤多重。”一阵磋商之后恰到好处的菜单拟好了。顾客用什么样的酒,不需开口,跑堂早打了电话给顾客平素有交往的酒店:“某某胡同的×三爷在我们这里,送三斤酒来。”×三爷惯用的那种多少钱1斤的黄酒就送来了,没有错。顾客临走的时候,由堂口直到账房,一路有吆喝送客,像官府喝道一般。到了后来才有高呼小账多少银两的习惯,不是为顾客听了脸上光彩,是为小账数目公开,预备聚在一起大家均分,防止私弊。
等菜不来,顾客问:“菜为什么老不来。”跑堂的则说:“火候不合适,不能给您端上来,能够来晚点挨两句骂,不能端上来不好吃挨骂,您稍微等一等就来。”若是菜仍是不来,顾客不耐烦拿起筷子敲盘叮当声,在从前这是极严重的事,这表示招待不周。账房里管事先生一听敲盘声就要亲自出面道歉,随后有人打起门帘让顾客看看那位值班的跑堂的扛着铺盖走出大门——被辞退了。事实上他是从大门出去又从后门回来了。
过卖 - 营生
在旧中国时,餐馆“过卖”——跑堂的都是男性,越是高级讲究的地方跑堂的年岁就越大。而在国外有档次的西餐馆到现今也是这个规矩,中、西餐馆似乎在这方面不约而同。
香港有一家名叫“燕京楼”的北京餐馆和在澳门一家名叫“四五六”的上海餐馆里面,跑堂的都是上了年岁的男性,老头们个个风度翩翩谦恭有礼,不论是为你点菜、上菜、唱菜还是更换餐具,都做得那么令人赏心悦目,成为了那里一道独特的风景。这些高级跑堂将餐饮服务做成了一门艺术。
过卖 - 变迁
——新中国成立后,政府鼓励妇女走上社会参加工作。在餐馆端盘子似乎比较适合妇女干,于是这个岗位开始有了女性的身影。发展到后来,反而是看见男跑堂的倒有些不习惯了。在这些国营餐馆里见到的女跑堂们,几乎都是原来遗留下来的。人都已到中年模样自不必提,挪着个邮筒般的腰身给你上菜,你还得给她腾地方。风格作派还是国营那一套,服务态度生硬简单,说话粗声大嗓的。碰上个脾气不好的,你给她钱倒象是你欠了她的一般,到这个时候你又会迷茫的搞不清谁是上帝了。面对这些下得起饭馆的食客,她们似乎恨不得肚子里长出牙来咬谁两口。这些跑堂把餐饮服务当成了自己撒气的地方。
——改革开放搞活后,中国的私人餐馆真如雨后春笋,必然对跑堂这个岗位人员的需求量大增。城里的年轻人已经看不上这个职业,而私人老板为了招揽顾客也不愿意雇用城里的下岗职工,于是农村出来的姑娘小伙长得顺眼点的,似乎也就顺理成章的集中在了餐馆这样的窗口行业。可是毕竟这些农村孩子没有见过什么世面,私人老板为了赚钱也不会下力气对他们进行像样的岗前培训,因此在这些小餐馆就餐也就是果腹的需要,享受服务就谈不上了。这些跑堂只是把餐饮服务当作谋生手段而已。
参考资料
过卖 基本解释.在线新华字典.
最新修订时间:2022-11-09 12:21
目录
概述
过卖- 释义
过卖 - 例子
过卖 - 简介
过卖 - 史话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