迂回,拼音为:yū huí,意思是回旋、环绕;指在思想或表达方式上绕圈子的性质或状态;也指路十分曲折或一种自然景象;也常比喻作战时战术。出自南朝 宋
谢灵运《
山居赋》。
迂回是绕向敌人后方的机动。目的是攻击敌人的薄弱部位,或断敌退路,阻敌增援,协同正面部队和包围部队围歼敌军某一集团。按性质和范围分战略迂回、战役迂回和战术迂回。迂回在中国古代战争中已成为重要战法。在欧洲,18世纪末,已把迂回作为一种机动样式。
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迂回更被普遍运用于战争、战役、战斗行动中。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历次革命战争中,曾广泛采取迂回行动,对歼灭敌人起了重要作用。未来战争中,军队的火力、机动力和突击力都将有进一步提高。地面部队实施迂回的纵深将增大,速度也将加快,还将更广泛地得到航空兵、
空降兵和远战火力的配合。同时,由于侦察器材的改进和军队机动力的增强,部队的迂回行动易被对方发现,也将给部队实施迂回增加困难。
北魏
郦道元《水经注·河水四》:“又南出一里至天井,井裁容人,穴空迂回,
顿曲而上,可高六丈馀。”
清
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姑妄听之四》:“
木兰伐官木者,遥见对山有数虎,悬崖削壁,非迂回数里不能至。”
刘白羽《
长江三日》:“船常常在很狭窄的两面航标之间迂回前进,顺流驶下。”
清
俞樾《茶香室丛钞·为人后者不入》:“ 郑 注亦迂回难通”。
杨朔《
百花山》:“这支小部队一路往前钻,时而迂回,时而包围……把敌人从潜伏的角落里掏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