迁江镇,隶属于
广西壮族自治区来宾市兴宾区,地处
兴宾区西南部,东与桥巩乡、
良江镇接壤,南与陶邓乡、石陵镇毗连,西与
平阳镇、
上林县三里镇为邻,北与平阳镇、合山市河里乡交界。区域面积463.8平方千米,截至2019年末,户籍人口77460人。
历史沿革
秦朝,属桂林郡。
汉朝,属郁林郡领方县。
三国时期,属吴临浦县。
晋、隋时期,属领方县。
唐贞观五年(631年),设州建镇,名“古佳镇”,为羁縻思刚州州治。
北宋天禧四年(1020年),废思刚州设迁江县,为迁江县得名之始,属宾州。沿称至1952年11月,并入来宾县称十三区。
1958年1月,撤区称乡,同年8月称公社。
1962年9月,撤公社复区。
1968年12月,称公社。
1984年10月,称镇。
2005年6月,撤大里乡,整建制并入迁江镇,镇名沿用至今。
行政区划
2011年末,迁江镇辖迁江1个居民委员会,中贤、印山、大村、雅山、高龙、龙灵、大黎、新桥、高长、龙盘、古欧、大里、方庆、河村、兴仁、乐英、阮云、阮围、雷山19个村民委员会;下设7个居民小组、150个村民小组。
截至2020年6月,迁江镇下辖1个社区和19个行政村。镇人民政府驻迁江街兴政路。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迁江镇地处
兴宾区西南部,东与桥巩乡、
良江镇接壤,南与陶邓乡、石陵镇毗连,西与
平阳镇、
上林县三里镇为邻,北与平阳镇、合山市河里乡交界。区域面积463.8平方千米。
地形地貌
迁江镇地处山地和丘陵,地势自西南向东北倾斜。位于阮围村委的妹子山海拔577.9米,是境内最高峰。
气候
迁江镇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其特点是气候温和,光照充足,无霜期长,多年平均气温20.8℃,1月平均气温11.1℃,7月平均气温28.6℃。无霜期年平均332天。年平均日照时数1666小时。年平均降水量1499.8毫米,年平均降水天数为163天,最多达168天(2010年),最少为65天(1988年)。降雨集中在每年5~8月,6月最多。
水文
迁江镇境内河道属珠江流域。主要河流有红水河、清水河、龙降河。红水河自西向东流经镇境,是境内最大的河流,境内流程20千米,年均流量为744亿立方米。
自然资源
迁江镇境内探明的矿藏有石灰岩、煤炭、铝土矿、铁矿、耐火黏土等;已经开发的有石灰石、煤炭。动植物资源丰富,野生动物有果子狸、黄鼠狼、野猫、猫头鹰、山鸡、斑鸠、鸿鸠、南蛇、蟒蛇、白花蛇、扁头风、山万蛇、竹叶青、三线蛇、金包铁等;野生药用植物有金银花、金钱草、千里光、龙须草、田基黄等。
自然灾害
迁江镇主要自然灾害有干旱、洪涝、霜冻、风暴、倒春寒等。旱涝灾害几乎每年都有发生,洪涝主要发生在5~8月,旱灾主要发生在春、秋季;2000年以来,最严重的一次洪涝灾害发生在2010年6月1日,房屋倒塌121间,受灾耕地面积达1万多亩。
人口
2011年末,迁江镇辖区总人口7.93万人,其中城镇常住人口9369人,城镇化率11.8%。另有流动人口5014人。总人口中,男性41159人,占51.9%;女性38146人,占48.1%;14岁以下14161人,占17.9%;15~64岁5.83万人,占73.5%;65岁以上6839人,占8.6%。有壮、汉、瑶、苗4个世居民族。总人口中,以壮族为主,达6.86万人,占86.5%。2011年,人口出生率13.9‰,人口死亡率5‰,人口自然增长率8.9‰。
截至2019年末,迁江镇户籍人口77460人。
经济
综述
2011年,迁江镇财政总收入962万元,比上年增长10%,其中地方财政收入570万元,比上年增长24%。从各主要税种看,完成营业税370万元,增值税303万元,企业所得税96万元,个人所得税44万元,分别比上年增长28%、23%、16%、30%。
2019年,迁江镇有工业企业52个,其中规模以上7个,有营业面积超过50平方米以上的综合商店或超市40个。
农业
迁江镇有农业耕地面积15万亩,人均1.96亩,其中水田1.5万亩,旱地13.5万亩。2011年,农业总产值38283万元,比上年减少20.3%,农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28.5%;粮食作物以水稻、玉米为主。2011年,粮食产量1.45万吨,人均190千克。经济作物以甘蔗为主,2011年,甘蔗产量45万吨。截至2011年末,林地面积20.1万亩。2011年,造林5600亩,其中防护林5300亩,经济林300亩,林木覆盖率44%;2011年,水果种植面积3000亩,产量4418吨,主要品种有龙眼、荔枝、枇杷、香蕉等。
迁江镇畜牧业以饲养生猪、牛、羊、家禽为主。2011年,生猪出栏3.6万头,年末存栏2.5万头;牛出栏0.4万头,年末存栏1.4万头;羊出栏0.9万只,年末存栏0.6万只;家禽出栏26.8万羽。2011年,生产肉类3524吨。
迁江镇渔业以水库、池塘、河道网箱养鱼为主,可用于水产养殖的水域面积210公顷。2011年,水产品产量2056吨,淡水养鱼产量1830吨,网箱养鱼产量250吨。渔业总产值208万元,占农业总产值的5.3%。
工业
迁江镇工业以制糖、铸造、建筑材料、水电、铝产品为主。2011年,工业总产值达到78亿元。拥有工业企业53家,职工1.5万人。产值超百万的企业有30家,年产值超亿元的企业有3家。迁江华侨工业园区已初步形成铝精深加工、陶瓷产业基地特色鲜明的工业园区。
商业
2011年末,迁江镇有商业网点215个,职工1508人。2011年社会商品销售总额达1.2亿元,比上年增长6%;城乡集贸市场2个,年成交额1.5亿元。
金融
2011年末,迁江镇境内金融机构各类存款余额5.5亿元,比上年增长12%;各项贷款余额3.2亿元,比上年增长15%。
社会事业
文体事业
1992年5月,迁江镇开通有线电视。2011年末,有线电视用户1675户,入户率12.5%,电视综合覆盖率98%。
2011年末,迁江镇有镇文化站、广播电视站各1处,有村级文化活动中心18个;各类图书室15个,藏书20万册。村级文艺队42个,文艺队员480人。
2011年末,迁江镇有村级篮球场58个,村级篮球队101个,队员共1010名。每年定期举办的体育活动有篮球赛、气排球赛、拔河比赛等。经常参加体育活动的人员占常住人口的20%。
教育事业
2011年末,迁江镇有幼儿园12所,在园幼儿863人,专任教师38人;小学19所,在校生6586人,专任教师494人,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100%;初中2所,在校生1927人,专任教师158人,初中适龄人口入学率、小升初升学率、九年义务教育覆盖率均达100%;主要学校(中学)有迁江一中、迁江二中。2011年,教育经费达1298万元。
科技事业
2011年末,迁江镇有农村各类实用人才1200人。
医疗卫生
2011年末,迁江镇有乡级医疗卫生机构2个,民营医院1所,村级卫生室19所;病床156张,每千人拥有医疗床位2.1张;固定资产总值1230万元。专业卫生人员213名。2011年医疗机构完成诊疗16125人次;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人数74657人,参合率98.2%。
社会保障
2011年,迁江镇有城镇最低生活保障户数311户,人数666人,支出128万元,比上年增长5%,月人均160元,比上年增长7%;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户数671户,人数1648人,支出123万元,比上年增长6%,月人均62元,比上年增长8%;敬老院2家,床位18张,收养五保人员10人;城乡医疗救助52人次,民政部门资助参加合作医疗164人次,共支出8万元,比上年增长3%。国家抚恤、补助各类优抚对象95人,抚恤事业费支出39万元。
基础设施
2011年末,迁江镇有邮政网点2个,投递点20个,乡村通邮率100%;全年征订报纸、期刊1400份(册)。电信企业3家,服务网点30个,固定电话用户4000户,电话用户普及率80%;移动电话用户1万户,移动电话普及率为58%。宽带接入用户3000户。
迁江镇有大型水力发电站1家,小型水力发电站1家,2011年发电20.2亿度。
2011年末,迁江镇有自来水厂4座,日生产能力8546吨,年工业用水56.9万吨、生活用水84.9万吨,居民自来水普及率89.2%,污水治理工程2项,污水处理厂1座,日污水处理能力56吨,工业废水处理率95%。
2011年末,迁江镇有110千伏变电站1座,总容量31500千伏安,高压输电线路9条,总长度200千米。是南方电网公司确定的9个重点建设电网之一。综合电压合格率97%,供电可靠率99.9%。
2011年末,迁江镇有广场5个,广场面积54公顷,园林绿地面积3.5公顷,其中公共绿地2.8公顷,绿化覆盖率34.1%,人均绿地3平方米。
交通运输
2011年,迁江镇有客运总量36.5万人次,货运总量3587万吨。来宾至合山支线铁路过境,境内长8千米,设有白鹤隘车站。322国道过境,境内长18千米,下通南宁,上达柳州、贵州、云南;323省道过境,境内长7千米,通往来宾市城区;良江至迁江一级公路过境,境内长13千米;红水河航道上溯贵州,下达珠江三角洲,有县乡(镇)级公路2条,总长75千米。2011年末,道路总长5千米,道路铺装面积10万平方米。
历史文化
地名由来
迁江镇因镇驻地得名。曾名古佳镇,唐为羁縻思刚州州治。州治曾迁往瓦山村(今雅山)后又迁冋。因为在江边屡屡迁徙,故在宋废州立县时更名为迁江。
文物古迹
榜山石刻
榜山摩崖石刻位于迁江镇东清水河北岸约500米的榜山山腰处。现属迁江镇新桥村委尧威村辖地。石刻共二块,一是“望眉”,一是“榜花”。两地相距约70米。“望月”石刻朝北,高出地面约80米。石刻高2.3米,宽3米,系横刻行楷书体,字径1.3×0.8米。左右各竖刻小字一行。字径为0.5×0.15米。右为“光绪辛卯”,左为“知县颜嗣徽”;“榜花”石刻朝向西北,高出地面约60米。石刻高2.6米,宽1.4米,为竖刻行楷体,字径为1.16×1米。两边各竖刻小字一行,右为“庚午科解元”,左为“颜嗣徽题”,字径为0.14×0.14米。
榜山朝睛
榜山在镇东清水河对岸,形如挂榜,绵亘十里为一郡屏障。其山若遇崩塌,相传为榜花开放,为县人发科之兆,多应卯酉两科。光绪十七年,知县颜嗣徽在山头峭壁高二十余丈处刻有“榜花”二大字,又刻“望眉”二大字,字体系行楷书,皆围径八尺有余。山头邻大河,岸上有石龟,不需雕琢,形体俱备,每值春水洋溢,望之若浮水,退如故。有词载:金涌一轮圆,景像万千,赤城霞烂蔚兰天。
印山书院
印山书院在城内县前街,先是文庙旧址,乾隆癸卯年创建,道光丙午重修,兵燹后毁。同治癸酉年知县周蕃重建。前为头门三间,讲堂三间,正殿三间祀文昌帝君,后殿三间祀文昌五世内外,东西两冀以为考棚,历任皆延聘主讲,按月课试捐廉发给膏水。民国16年冬,奉本府黄砚宾太守发来重榻王文成公遗像一尊,知县颜嗣徽裱悬书院,以备邑人士拜。又存翻印马大中丞二语孺读板片在院,以备印刷,外有石碑刻“印山书院”四大字,明嘉庆年间知县石方川手笔也。兹查院中王文成公遗像于民国十年兵燹后毁,民国16年夏,院内文昌偶像及后殿五世木方亦均毁,后改为民国司令部住址。有词载:印绶肖厜羲,若若累累。讲舍锡名义取斯。富贵浮荣何足道,须法人师。莫自囿边陲,弦诵孜孜。破荒土燮有前规。待到经纶雷雨合,鞭起蛟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