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摩波罗
近世锡兰佛教复兴运动的推动者
达摩波罗(Anagārika Dharmapāla;1864年9月17日—1933年4月29日),近世斯里兰卡佛教复兴运动的推动者。原名大卫·赫渥威达奈(David Hewawitarne),后改称达摩波罗,为摩诃菩提协会(大菩提会)之创始人。
人物生平
1864年9月17日生于斯里兰卡可伦坡。自幼虽就读于基督教学校,但由于受父亲影响,故仍誓愿梵行(brahmacāri),又从母亲处得知佛经章句,而大受启发。
其后,达摩波罗受布拉瓦茨基夫人(Mrs. Bla-vatsky)之鼓励,决心献身于救济人类之工作,并学习巴利语。同时参与由布拉瓦茨基夫人及欧尔卡特(Col. Olcott)上校创办的神智协会(The Theosophical Society)。除创办神智协会会刊《利德比特》(Leadbeater)之外,又创办《佛教徒》(The Buddhist)周刊。1889年,与欧尔卡特应邀访问日本。1891年,与日僧兴然同访佛陀成道处──佛陀伽耶。达摩波罗目睹该地之大塔荒废,且为印度教之湿婆派所占用,乃发愿收复该圣地,因此在当地组成“摩诃菩提协会”(Maha Bodhi Society),并招请四位锡兰比丘驻锡大塔。同年十月,在该地举行国际佛教会议。翌年五月,创办摩诃菩提协会之会刊《摩诃菩提》(The Maha Bodhi),并拟逐步复兴印度佛教,且拟设立佛陀伽耶之僧院及大学,同时计划将巴利三藏译成英语及印度语。
1893年,达摩波罗前往美国芝加哥参加世界宗教会议。返国后,在印度及锡兰设立不少佛教学校及医院,并一再呼吁各国佛教徒支持收回佛陀伽耶之运动。然大塔之收回,仍遥遥无期,且驻锡大塔之比丘屡遭迫害。最后,经由全印度会议委员会(All-India Congress Commit-tee)及比哈尔之印度教徒大会(Behar Provincial Hindu Mahasabha)居间调停,乃设立印度教及佛教之共同委员会,并于大塔旁建佛教徒宿舍。
1906年,达摩波罗在锡兰兴建佛教学舍,创办《锡兰佛教徒》(Sinhala Buddhaya)周刊。又计划普及工业、农业之知识。并由其父出资设立纺织工业学校。又为筹措资金供学生留学之需而经营火柴工厂,同时又发起禁烟运动。同年,其父辞世后,得佛斯特夫人(Mrs.Foster)赠金资助,于1908年,在加尔各答建摩诃菩提协会之会馆。1913年,又得佛斯特夫人之资助,于可伦坡创办医院。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翌年,佛教徒与回教徒发生暴乱,锡兰政府认为肇因于达摩波罗之教唆,因此达摩波罗被拘留于加尔各答五年,《锡兰佛教徒》周刊也被禁止发行。1920年,达摩波罗于加尔各答建法王塔院寺(Dharmarājika - caitya - vihāra),其间之资金亦多来自佛斯特夫人之资助。1922年,达摩波罗重返锡兰,《锡兰佛教徒》杂志亦告复刊。
1925年,达摩波罗前往瑞士休养,途经伦敦,于当地成立摩诃菩提协会之分会。其后,德国慕尼黑、柏林,美国纽约等地之分会亦纷纷成立。1928年,回到锡兰,得其母及以佛斯特夫人为首之各界人士之赞助,于鹿野苑(Sar-nath)建立根本香积寺(Mūlagandhakuṭī - vihāra),1931年落成。寺内附设图书馆、施药处、佛教会馆、学校、宿舍等机构。1933年,达摩波罗于根本香积寺剃度为僧。同年4月29日因病示寂,享年70岁。
主要著作
达摩波罗一生除佛教事业之外,亦有不少著述。且用多种语文刊行,他的英文著作有《佛陀究竟教导了什么?》(What did Lord Buddha teach?)、《进步心理学》(Psychology of Progress)、《何烈山忏悔的神》(Repenting God of Horeb)、《印度教与佛教之关系》(Relation between Hinduism and Buddhism)、《佛陀的生平与教诲》(Life and Teaching of Buddha)、《佛陀的伦理观》(Ethics of Buddha)、《菩提伽耶摩诃菩提寺史》(History of the Maha Bodhi Temple at Bodh-Gaya)、《释迦牟尼之圣法》(The Arya Dharma of Sakya Muni);孟加拉语著作有《佛陀之教诲》(Buddh adever Upadesh);印度语著作有《佛陀的教导》(Buddhaki Siksha)等书。
参考资料
达摩波罗.《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三版网络版.
最新修订时间:2025-04-01 09:34
目录
概述
人物生平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