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藏》,亦称《契丹藏》。辽代雕印的
汉文大藏经。有两种版本。一为大字本,一为小字本。
沿革
据《金石萃编》卷一五三载志延《旸台山清水院创造藏经记》,辽咸雍四年(1068),邓从贵舍资五十万“印大藏经凡五百七十九帙”,可知此藏比《开宝藏》初雕本增加了九十七帙。房山石经中,辽、金时期所刻佛经,系以此藏为底本,保存了此藏风貌。1974年在山西应县佛宫寺木塔中发现该藏十二卷印本,共五十轴,每版二十四行,每行十五至十八字不等。也有每行字数一致的经卷,如《大法炬陀罗尼经》卷一三,每行均为十七字。卷中一处题记有刻经年代,为辽统和二十一年(1003)。又据《高丽史》卷八载,高丽文宗十七年,即辽清宁九年(1063),“契丹送大藏经至,王备法驾迎于西郊”。可知此时此藏已全部刻成。日本《东文选》卷一一二载释密庵《丹本大藏庆赞疏》称,此藏“帙简部轻,函未盈于二百;纸薄字密,册不满于一千”。20世纪80年代在河北丰润辽塔中发现小字本辽刻《华严经》等五部,当为此藏的小字本存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