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爪鲵
小鲵科爪鲵属动物
辽宁爪鲵,小鲵科爪鲵属动物,头后至尾基部脊沟较显著,体背面皮肤光滑,眼后角至颈褶有一浅纵沟,头腹面光滑。背面黄褐色、橘黄色和浅橘红色,头背面有细密褐色小斑点,体尾背面有不规则粗的黑褐色网状斑,腹面浅橘色。
形态特征
成鲵体形细长。雄性全长145.0~164.4mm,雌鲵全长143.3~176.1mm,雄、雌鲵尾长分别为头体长的136.8%和107.5%左右。头较扁平,吻端钝圆,无唇褶;前颌囟大而圆,犁骨齿明显弯曲,外枝长于内枝,左右彼此不相遇,每侧有齿12~16(通常13~14)枚。躯干圆柱状,头后至尾基部脊沟较显著;尾长明显大于头体长,尾前段呈圆柱形,向后逐渐侧扁,尾后1/3背鳍褶弱,尾末端钝尖。体背面皮肤光滑,眼后角至颈褶有一浅纵沟;肋沟11~12条(Poyarkovetal.,2012),14~15条(LiJL,2004);头腹面光滑,颈褶清晰。后肢较前肢长而粗壮,前、后肢贴体相对时,指、趾末端仅相遇;掌、跖部无黑色角质层;前足4个指,后足5个趾,内侧指、趾较短,末端均具黑爪。背面黄褐色、橘黄色和浅橘红色,头背面有细密褐色小斑点,体尾背面有不规则粗的黑褐色网状斑;腹面浅橘黄色。雄性在繁殖期间后肢甚宽大,跖腹面及第五趾扩展成皮膜状;肛部隆起显著,肛孔呈“Y”形。卵呈淡黄色,椭圆形,短径3.5mm左右、长径5.0mm左右。幼体全长25~30mm时,具3对很短的外鳃,无平衡枝;四肢外侧肤褶明显;指、趾末端已具黑爪。
生境繁殖
该鲵被发现于海拔600m左右的植被茂密的山区。常栖于水质清凉、石块较多的流溪或泉水沟的近源处及其附近。4月上旬出蛰,多营陆栖生活,但不远离水域。白天隐伏于潮湿环境中;黄昏或雨后活动频繁,捕食小虾、蚯蚓、马陆、蝌蚪、昆虫成虫及其幼虫。5月初至6月初为繁殖期,多在夜间产卵,雌鲵产卵袋一对,呈纺锤形,一端互连成“柄”黏附于石上(一般不产在树枝上);卵袋长21~28mm,直径6~10mm,共有卵12~17粒(李建立,2004);雌鲵怀卵3~24(18.8,n=6,Poyarkovetal.,2012)。幼体发育需要2年完成变态。
种群状态
中国特有种。目前在中国仅发现该鲵有1个分布点,由于森林被砍伐和农药施放,其栖息地的生态环境质量下降,种群数量很少。受胁等级:Poyarkovetal.(2012)建议列为易危VU;。
分布
辽宁(岫岩)。
保护级别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06-18 12:31
目录
概述
形态特征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