辣薄荷(Mentha × piperita Linnaeus)是唇形科薄荷属多年生宿根性草本植物,地上茎有匍匐茎和直立茎两种,匍匐茎走茎发达,肉质,节上生根;茎四棱、光滑;叶片颜色深绿具红色叶脉,叶片先端锐尖、叶片边缘具锯齿,叶片与茎通常具轻微绒毛;轮伞花序在茎顶端集合成圆村形先端锐尖的穗状花序;花冠唇形,淡紫色,花期7~8月。
形态特征
多年生草本。茎自基部上升,直立,高30-100厘米,四稜形,微具槽,分枝,常带紫红色,无毛或沿稜上疏生短刚毛。叶片披针形至卵状披针形,长2.5-3厘米,宽0.8-2厘米,先端锐尖,基部近圆形至浅心形,边缘具不等大的锐锯齿,上面暗绿色,下面稍淡,两面无毛或下面在脉上被短的刚毛,下面密被腺点,
叶脉在上面不明显或稍凹陷下面隆起且常带白绿色;叶柄短,长1-2毫米,常带紫色。
轮伞花序在茎及分枝顶端集合成圆柱形先端锐尖的穗状花序,此花序长3-7厘米,仅在基部间断;苞片线状披针形,稍长于
花萼,边缘具睫毛;花梗长约1毫米,被微柔毛或近无毛。花萼管状,常染紫色,外被微柔毛或近无毛,具腺点,
萼齿5,线状钻形,长约1毫米,边缘具缘毛。花冠白色,裂片具粉红晕,长4毫米,冠筒几与花萼等长,
冠檐具4裂片,裂片近等大,上裂片微凹。雄蕊4,伸出,近等长,花丝丝状,无毛,花药紫色,卵圆形,2室。花柱伸出花冠很多,先端稍扁平,近相等2浅裂,裂片钻形。
花盘平顶。小坚果倒卵圆形,长0.7毫米,褐色,顶端具腺点。花期7月,果期8月。
产地生境
分布于
欧洲。埃及,印度,南、北美有引进。中国
南京、北京有栽培。模式标本采自英国。辣薄荷根系可耐-20℃至-30℃低温。喜潮湿、耐涝、抗旱能力强。在生长期一般能耐40℃的高温,成年植株的地上部分遇重霜后渐渐枯萎。
繁殖方法
辣薄荷的繁殖方法主要有茎秆繁殖法、地下根茎(种根)繁殖法、移苗繁殖法、葡氧茎繁殖法、地上枝条繁殖法等。由于辣薄荷的
雄蕊退化,栽培的品种一般是不育的,通常是由于匍匐茎在地面伸去扎根形成新的植株而繁殖育苗。
栽培方法
整地施肥:辣薄荷在生长期需大量的养分才能保证其正常发育和高油含量,春季解冻后深翻大田耕地,并施足底肥,每667平方米施腐熟农家肥1000公斤。
栽植:辣薄荷
幼苗可耐-5℃至-10℃低温,当早春地表温度达20℃以上时,根茎就开始发芽出土,结合中国黑龙江省不同地区的气候特点,可在5-6月间栽植辣薄荷,其方法有两种。地下根茎(根)栽植法:春天从种苗田(温室)挖出已萌芽的地下根,切成15厘米长的小茎段,栽在大田里,行距66-67厘米,株距20厘米,开沟条播,覆土7厘米,随取随播,5000棵/667平方米。
移苗栽植法:苗取自苗田(温室)或大田,苗高10-13厘米时带土移栽。浇透水,株行距同上。
合理追肥:辣薄荷在生长期内,对氮、磷、钾需要较多,氨态氮和硝态氮有利于精油的形成,在施足底肥条件下,可适时追肥,为防止辣薄荷随风倒伏,可在其生长前中期以追肥氮、磷为主,后期以磷、钾为主,追施2-3次。
中耕除草、保墒、抗旱及时松土:控制密度,改善株间通风透光条件,封行前2-3次;也可于辣薄荷移栽后施除草剂:
西玛津0.5千克/公顷,百草枯0.4公斤/公顷,去除田间杂草,在生长前、中期需水较多、后期需水量少。最适土壤水分饱和度80%-90%。可以视土壤墒情适当灌水,前、中期灌水2-3次,到后期,在收割前一个月停止灌水。
主要价值
经济
辣薄荷主要成分为薄荷醇、薄荷酮,被广泛地应用于医药、食品、化妆品、香料、烟草等工业,精油经加工后可得到薄荷脑和素油,由于辣薄荷精油抗菌、杀真菌活性较高以及清凉的味道,常用于日化产品添加剂,例如香皂、香波、面霜、牙膏等,也可作为天然杀虫剂、杀菌剂、杀线虫剂。
药用
辣薄荷精油味辛、性凉用于治疗风热感冒、头痛、目赤、咽喉肿痛、口舌生疮、牙痛、草麻疹等,薄荷酮能够抑制炎症反应,具有潜在的抗抑郁作用。
辣薄荷全株含芳香油,油含薄荷脑38-65%。
药材基源:为唇形科植物欧薄荷的叶。
采收储藏:夏季采收,晒干。
性味归经:性味:味辛;性凉
功能主治:疏散风热;解毒散结。主风热感冒;头痛;目赤;咽痛;痄腮。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6克。外用:适量,捣敷。